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智能问答
旧版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首页/意见征集
德阳市罗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征求《德阳市罗江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意见的公告
发布时间: 2021-07-29 来源:德阳市罗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根据国家、省、市、区有关决策、部署,结合罗江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实际,区人社局编制了《德阳市罗江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自公告之日起20日内,向我局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

二、公众对《规划》有意见或建议的,可通过电子邮件或信函等形式向我局提供。

三、公告时间:2021年7月29日-2021年8月19日。

单位地址:德阳市罗江区环城路东段168号。

联系人:杨弟平

电子邮箱:422978470@qq.com

电话:13458962844

德阳市罗江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区发展战略,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等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推动全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就业创业呈现上升趋势三次产业用工岗位增加,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过去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达130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优化就业环境就业质量有所提高,劳动工资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农民工、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实施“技能提升三年行动”,采取订单式培训、岗位培训、送培训下乡等方式组织培训15119人次。落实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等扶持政策,创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个,市级创业孵化园1个,建立规模性返乡创业示范基地7个,全市首家获评省级返乡下乡工作先进县。

(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养老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区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达23.23万人次,全区领取各类养老保险待遇人员共计6.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6连涨”,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四联调”,社保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严格实施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健全基金支付风险预警机制,社保基金运行总体安全。

(三)人事人才改革稳步推进。落实人才领域制度机制改革,以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制度和聘用管理制度为主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素质整体提升,全专技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分别达到3700余人、3500余,创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全面贯彻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签订率稳步上升。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不断提高,完成区级仲裁机构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劳动监察机制更加健全,强力推进根治欠薪工作,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全欠薪案件、涉及人数和金额逐年大幅下降。完成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逐步健全。

(五)农民工服务保障优质高效落实农民工战略性工程,成立区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挂牌农民工保障服务中心出台系列支持农民工就业和返乡下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开展服务农民工保障服务系列活动,扎实做好农民工疫情防控工作。农民工转移就业总量保持在7余人,劳务经济突破23.5亿元,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六)人社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建立贫困人员就业台账,因户因人精准施策,促进3985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2636人。实施贫困人员稳定脱贫就业奖补政策。创建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16个、就业扶贫示范基地14个,区级就业扶贫车间4个。落实未脱贫人员社保费政府代缴政策,按时足额为7686名到龄贫困人员发放养老待遇,实现“应缴尽缴、应发尽发”。

(七)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面推进人社公共服务体系“一号工程”和“互联网+人社”建设。完成区镇村三级基层人社平台标准化建设基层服务平台的承载能力、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综合柜员制,推进人社业务向镇、村(社区)下延,拓宽线上服务事项,“减证便民”行动成效明显,逐步实现人社服务“就近办”、“网上办”和“全域通办”人社公共服务能力和品质显著提升。

二、“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国民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人社工作面临新的时代任务和要求。区委抢抓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等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天府封面、蜀道门厅”,打造“四张名片”,对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更高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更有活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社事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同时,我区人社事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短板,工作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扩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已成为就业的主要矛盾,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人口老龄化加剧,供养比降低,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待遇调整压力更大,基金支付压力逐年增大,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总量不足、质量不优、结构不合理问题并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劳动关系矛盾进入多发期和凸显期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离群众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十四五”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工作主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建立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工战略性工程,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优化人社公共服务,推动全区人社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失业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到202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促进1000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1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维持在6.9万人左右。

2.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及时准确实施社保待遇调整政策扎实推进社保基金省级统筹工作,推动社保基金稳健安全运行,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到2025年,实现人人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6.17万、2.59万、1.6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76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参保人数0.57万人

3.推进人才强区建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建成推动罗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基础牢固、素质过硬、配套完善、成绩更显著的人才队伍。到2025年,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400人、技能人才突破4000人。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规范有序、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体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推行集体协商,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基层工作平台建设,加强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建设,劳资双方利益协调有序。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积极推进调解仲裁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站(所)调解组织组建率达到100%,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强化政府干预、监督职能,以网格化、网络化为基础,促进预防预警机制建立。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处理机制,加大基层调解规范化建设力度。

5.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统筹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随迁子女教育、住房、公共文化等保障工作。开展农民工实名制动态信息管理,掌握农民工转移就业信息,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6.提升人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紧围绕“温暖人社”建设,扎实开展基层人社平台建设“提质增效行动”,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经办服务下延、流程科学规范。加快智慧人社建设,大力推进“信息一体化”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群众对便捷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满意。

四、重点任务

(一)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提升就业质量和规模

1.健全高质量就业服务机制。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的考核评估。积极推进“小店经济”“线上经济”发展,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新就业形态、就业模式发展,完善支持灵活就业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抓好社区、行政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均等和就业条件公平,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提质提量。

2.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加大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力度,扩大见习规模,鼓励企业吸纳、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持续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精准服务,落实各类扶持政策,开展特色招聘活动,提供定制化服务,深入推进招聘服务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强化外出农民工服务保障,引导农民工“回流”,促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残疾人多渠道就业。完善就业援助机制,支持建设一批就业援助基地,强化分类帮扶,统筹促进退役军人、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3.强化创业引领,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创业工作,以巩固我区省级返乡下乡创业先进县成果为契机,鼓励更多劳动者积极转变观念,主动选择自主创业,力争建立规模型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基地1个,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优化创业培训体系,做好后续跟踪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创业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我区创业环境。

4.突出需求导向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各类劳动者就业创业需要为目标,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激发培训主体积极性,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支持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落实培训补贴政策。提高培训针对性,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提供“订单式”培训和就业推荐,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中高中毕业生、农民工、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实施免费职业培训行动。加强与企业、高校和职教园区对接,引进技工院校,积极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发展“互联网+就业培训”,引导企业职工和劳动者参加线上培训。未来五年计划完成各类培训6000人次。

5. 坚持主动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精准掌握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务工、返乡、外出意愿等信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拓宽就业载体吸纳、返乡创业带动、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等就业帮扶渠道,提高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职业转换和再就业能力。

(二)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提高社保事务服务水平。

1.全面深入实施全民参保重点引导未参保的小微企业及其职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积极参保、持续缴费;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推进,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持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2.扎实推进各项社保政策落实。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贯彻执行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动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兑现工作常态化及时准确实施基本养老、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政策,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政策。

3.加强社保基金风险管理。全面防范和化解社保领域风险,严格执行社保基金预决算制度,做好社保业务经办管理,抓好社保基金收支各环节风险防控、监督检查建立完善查处和防范欺诈冒领社保待遇长效管理机制,依法打击欺诈骗保、挪用社保基金行为,保障社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

(三)健全人才发展政策,壮大专技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

1.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实施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励成渝地区、成都平原经济区人才流动,通过专家活动等形式引导专家到我进行智力服务并促进达成长期合作意向。组织参加“知名高校德阳人才活动周”等招才引智活动畅通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跨体制和所有制流动通道,引导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贯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加强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依托德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系统,为我专业技术人才搭建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支观念新、能力强、素质高的学习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争未来五年全区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400人、技能人才突破4000人的目标。

2.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完善不同类型人才评价标准,实施多元评价方式,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导的评价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岗位结构比例。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动态管理职业资格目录。深入实施德阳首席技师、德阳青年工匠项目,提高技术工人地位待遇,营造技能成才氛围。

3.加强表彰奖励规范化管理。切实贯彻国、省、市表彰政策,严格按政策组织实施表彰项目,杜绝违规开展表彰活动及创建示范活动。规范国家级、省级、市级表彰项目推荐程序,提升表彰活动的时效性、强化推荐对象的典型性、突出表彰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性。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科学化水平

1.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完善聘用合同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建立更加符合行业特点、规范有序的岗位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加强高素质、专业化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建立健全聘用管理办法、培训规定、人事管理监督规定、考核奖励办法,不断完善我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加强人事考试规范化管理,深入推进人才综合测评。

2.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落实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落实各项特殊岗位津贴。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工资分类标准,逐步实施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管理办法。

(五)健全劳动管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1.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加强劳务派遣监管,深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用工突出问题治理。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形势分析制度,加强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预判,构建有效的劳动关系工作机制。

2.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最低工资调整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优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指导服务,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

3.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体制机制。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并完善内部协商制度,提高自主化解能力。健全乡镇、企事业单位和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发挥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仲裁工作方式,探索运用互联网平台高效率办案,推动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信息化、便民化、高效化。健全和落实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强化多方联动,加强调裁诉衔接,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

4.提升劳动保障监察能力。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与刑事司法衔接,提升执法水平和治理能力。加强智慧监察建设,积极推广“互联网+监察”,完善劳动监察诚信体系,实行多部门联合惩戒。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健全根治欠薪工作机制,加强预警预判,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实施农民工战略性工程,充分发挥农民工的战略性资源作用

1.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开发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畅通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健全输出输入对接机制,稳定和扩大外出务工规模。建立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回引机制,强化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扩大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规模。

2.加强农民工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返乡下乡创业明星和明星企业评选机制,会同级有关部门,加强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壮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领头羊”队伍。加大从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力量和选拔村干部力度,健全农民工村干部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机制,畅通优秀农民工村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通道。加大劳务品牌培训力度,建设农民工技能人才队伍。

3.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农民工数据库基本信息动态更新机制,精准建立农民工个人档案。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一步健全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农民工享受均等化就业创业、子女就学、住房保障、卫生保健等公共服务。

)深入推进人社事业协同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1.促进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落实成德两地人力资源、岗位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整合发布,联合开展就业洽谈会和专场招聘会。加强成德及成渝经济圈技能人才协同培养,开放共享技能人才培育资源,落实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技能等级互认,共引共育共享人才资源。落实川渝人力资源协作各项工作,打造服务品牌、促进有序流动,助推成渝双城人力资源服务业协同发展。

2.共享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落实区域协同机制,推进异地就业创业服务便捷度持续提升;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支持和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异地服务,实现就业援助信息互通互认。加强区域就业创业服务协同发展,主动融入“双城圈”建设。深化成德、成渝地区劳务开发合作,推进劳动关系协调联动和劳动监察协作,落实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和联动惩戒机制,协同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3.加快社会保障服务对接。落实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机制,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和联动监管,逐步实现成德社会保险制度、经办标准、服务流程同城化。畅通养老、工伤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渠道。建立社保基金风险防控合作机制,加强社保欺诈案件异地协查。

4.推进保障措施协同。落实人社公共服务标准,逐步统一两地服务事项名称,实现办事指南规范。落实以社保卡和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领域率先实现“成德同城”。

)扩大人社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1.推进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巩固平台标准化建设成果,结合乡镇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加快制定(修订)乡、村两级人社公共服务流程、人员配备、设施设备等标准规范,推动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提档升级。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成熟一个,下放一个”的原则,尽可能下延人社服务事项至镇、村(社区)。

2.推进服务基础信息化建设。加快智慧人社建设,促进就业、社保、人才服务等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深化社银合作,人社业务经办服务广泛应用线上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渠道的有机衔接。加大社会保障卡发行力度,统筹推进社保卡在就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领域的应用。

3.推进服务机制协同化建设。抓好系统上下业务协同,减少各类无法定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等。抓好系统横向业务协同,进一步拓展社保经办综合柜员制业务范围,同步推进就业、人力资源等经办服务综合柜员制,逐步实现人社经办服务综合柜员制全覆盖。配合推进与全国人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省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打通上下、贯通内外,实现人社服务“应上尽上”。

4.推进服务行为专业化建设。建立健全人社系统干部职工培养培训机制,开展业务技能岗位练兵,继续推进人社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健全监督、举报、查处机制,规范服务行为,树立“温暖人社”品牌形象。

五、保障措施

“十四五”时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强化保障措施,努力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宏观指导,认真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年度工作方案,确保规划有计划按进度推进。加强与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助,妥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推进法治建设。贯彻落实就业劳动、社会保险、人事人才等各项法律法规。加强依法行政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深化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制度,推进系统各项事权规范化、法治化。加大普法力度,创新普法方式,营造人社法治的良好氛围,增强公众参与度和知晓度。

(三)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系统干部素质、能力和业务水平。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建设优质服务窗口。加强“清廉机关”建设,筑牢拒腐防变得思想防线,努力打造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干部队伍。

(四)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方法和载体,增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人社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努力营造有利于人社(养老)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附件:德阳市罗江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附件

德阳市罗江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实训场地、教研室、仓库、信息化设施等功能用房以及必要的基本设施、辅助设施等。

我要参与

您好!提交意见前请前往一体化实名登录!
姓       名: *
邮       箱: *
联系电话: *
验 证 码 : *
意见内容:

意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