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智能问答
旧版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关于开展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的工作总结
索  引  号: 510626-2023-007876
文  号: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相关附件:
发布时间: 2023-06-09 来源:区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按照工作要求,我局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做好了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工作,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局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坚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加快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在安排资金项目、人员力量、设施设备等资源方面,积极落实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优先安排。依托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延伸至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工作联络、工作汇总等。按照时间节点做好工作推进,制定了工作预案,对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行清单编制,建立、完善了维护管理,管理台账,问题台账。指导各镇建立“建管一体”的工作制度,在项目规划阶段,明确项目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方式、经费来源,项目竣工验收时,管护机制同步到位。建立了以各镇牵头,我局配合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市资金,整合公共文化运行维护、一事一议、专项资金、财政补助等资金用于资金保障,同时我局负责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评价考核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确定评价标准、考核指标、明确奖惩内容。每个月我局都定期去现场指导,推进工作,协助处理问题。

截止20233月底前,我区全面完成区、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以小城镇、中心村为核心的“15分钟公共文化体育健身服务圈”。农民健身工程综合覆盖率分别为100%98%100%。有晨晚练活动站点72个、健身路径159条、农民健身工程120个、体育中心户21户,社会体育指导员700人。建有1个区文化馆(8个分馆)、图书馆(7个分馆)、10个镇综合文化站、9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个乡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全,区用户100%能收看到高清的电视节目,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8%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4621.76平方米。

近三年来,我区文化事业资金共投入822.8万元,用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档升级、基本服务、队伍建设、人员培训,文化活动等。面向城乡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年服务人次达到上万人次,增设1个老幼、残障人士服务项目,区文化馆、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56个小时,全年开放不低于314天,年接待服务上万余人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年开放总时长48万余小时,接待服务62万余人次。除免费开放所有文化场所设施、设备外。还招募县、镇、村(社区)文旅志愿团队164个,文旅志愿者3821人,志愿服务千余人次。每年至少组织各类文化培训班20场次,培训上千余人次,举办“文化列车”进乡村惠民文艺演出“潺亭之夏”系列“书香罗江,全民阅读”等三大文化品牌活动不少于20场、线上线下活动不少于25场,受惠群众上万余人次。激活了我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了城乡群众精神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在服务管理、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加之财政预算不足,难以适应城乡群众日益提高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层的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除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外,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方面的资金紧缺。一些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活动还有一定困难,部分文化基础设施有待更新,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投入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滞后。区文化活动中心、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博物馆、区全民健身中心等场馆建设项目均纳入“十三五”规划,但目前仅有全民健身中心实施完成,其他重点项目有待落实。乡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发展也不均衡。三是文体广旅局、文化馆、图书馆编制数与其他县区相差甚远,人员严重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各镇文化“专干”不“专”,均是兼职人员,激励不充分,招不来用不好留不住的问题十分严峻,导致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缺乏文化带头人,文化精品打造困难、艺术人才知名度不高的局面。四是高水平文化人才欠缺。特别是缺乏文艺创作、舞蹈编排、音乐制作等高水平艺术人才,亟需引进或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来带动全区文艺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创作出更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提高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档次。五是镇(村)综合文化站(室)点位设置,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改革后,大多数被合并村村委会房屋被闲置,文体活动阵地无人管理和运维,而另一方面一些新的人群聚聚点,又没有设置文化活动阵地,布局不合理的矛盾凸显。

三、政策举措

一是规划领先,整合资源,合理调整中心镇、核心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布局。全面贯彻落实罗江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德市罗委办发[2018]9号),开展调研,充分尊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做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布局文化阵地和点位。二是着力构建财政保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逐步破除人才引进、任用、待遇等问题上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人才公平竞争机制、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充实招录公共文化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文化人才服务和评优奖励,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基层能力。三是完善基层组织机构。按照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健全基层文化组织机构。另外,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给各镇和各村(社区)配备工作人员,形成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确保基层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专业人才引进工作,着力解决基层专业文化人才缺乏、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同时,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积极引导和鼓励文化人才到农村、社区指导和开展文化活动。五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针对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中省市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支持,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投入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保证每年新增财力按比例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的投入,预算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全区重点公共文化系列工程、购买公共文化产品、文艺精品创作、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保障全区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逐步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标准化、服务项目均等化。六是吃透弄得政策,跑步进省,积极争取省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项目。充分了解省、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有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项目规划,结合我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有关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包装和建设,积极向上汇报争取上级政策和项目支持。

四、实施路径

(一)以打造文化品牌为契机,发展具有我区农村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是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文化服务。根据农民群众需求整合并优化配置相关文化资源,提高综合使用效益,增加有效供给,助推形成全覆盖、菜单式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在传统节日中推动农民的价值养成。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中国乡村诗歌节”等活动,组织农民摄影、书法、诗歌、楹联等各类作品征集展示和“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乡村艺术节、广电惠民月、百城千乡万村系列赛事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等,注重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农民群众提供施展才华、表达精神的舞台。实施戏曲进乡村工程,配送戏曲为主的演出。二是构建数字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国家公共文化云为统一界面,为农民群众提供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开展罗江“百姓春晚”网络展播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活动;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读书、看报项目。

(二)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联、作协等群团组织和音协、摄影家协会等行业协会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共建工作室。结合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推进具有普适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实施“关爱工程”,指导招募的文旅志愿者组成服务团队深入基层,面向包括留守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内的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实施“阳光工程”,指导有文艺专长、热心社会公益的文化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作为志愿者,对乡村学校进行文艺辅导和培训;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等,把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其中,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挖掘优秀本土民间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鼓励和扶持群众性文化队伍建设,培育扎根农村的乡土文化人才,开展群众性乡村文体活动。

(三)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是对照《德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继续完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基本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对区文化馆(三级)、区图书馆(三级)重新选址再建项目工程、软、硬件设施设备提升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优化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布局,整合资源,以小城镇、中心村为核心,以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不断在各镇设立图书馆分馆并实行免费开放;提档升级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明显,有特色、可推广具有示范的乡镇文化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给予倾向性支持,确保我区公共文化阵地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平台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民享受的文化信息资源。二是积极推进应急广播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四川省应急广播建设项目和经费,完成搭建区、镇、村三级应急广播平台,并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应急广播时时通、长期通。三是加强广播电视网(NGB)建设、积极推进“中国广电”和“广电5G”建设,推动高清视听智能终端普及、融合数字文化视听社区工程、努力实现城镇公共无线视听工程区域全覆盖、完成应急广播工程建设。

责任编辑:区文广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