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文广旅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夯实文化工作的思想根基。加强对三国文化、调元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转化利用,实施传统古村落、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工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多举措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脉保护和传承。
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核
在白马关三国文化挖掘提升中,我们坚持保护为先、传承并重。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编制保护规划、落实专人守护、实施修缮项目,较好地保存了庞统祠、金牛古蜀道等三国文化遗址原貌。举办“蜀汉政权与罗江”学术座谈会,刊印《话说庞统》《三国蜀汉政权与罗江》《庞统祠墓与三国文化》《庞统祠碑刻楹联集》等刊物,探寻历史根脉,传承文化基因。积极参与中日三国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国际论坛等活动,宣传罗江三国遗迹,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开展新春庙会、传统祭祀、文化讲座、主题交流等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三国文化。在调元文化传承利用中,我们强化挖掘、利用与传承。举办了4届“川菜川剧文化周”和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出版《李调元研究》3辑、李调元经典著作10余册。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与景区、社区联合互动,举办文化大讲堂、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演讲会、故事分享会、研学等活动,年均参与群众和师生达数万人次。大力挖掘全区非遗文化,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共有省级非遗名录项目3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7个,县级非遗名录项目20个,兑现区级奖励资金50万余元。成功申报糯米咸鹅蛋1个省级非遗工坊,助力传统工艺振兴。2023年以来,共举行非遗展示展演10余场、技能培训3场、校园宣讲3场,覆盖人数达10000余人,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
二、实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
系统推进李调元四川历史名人工程建设,实施李调元纪念馆文物保护提升项目,修缮文物本体的同时整治周边环境和展陈提升。拍摄《我的朋友李调元》短视频8集,收集整理出版《李调元研究》第四辑。实施庞统祠综合提升项目,深入践行公园城市理念,依托白马关核心景区,建设德阳中心城市北公园。总长4.7公里的古道历经岁月沧桑,至今青石板上仍车痕宛然,实施古驿道沿线环境整治项目,对金牛古驿道实施下陷式保护和现状保护。坚持“一树一策”原则,承续清代“县令交接制”古树保护传统,对庞统祠内现存活的196棵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其中“凤柏”树龄超过1800年。提档升级白马关三国文化产业园,以“文化、体验、运动”为主线,以古驿道、庞统祠、点将台、八卦谷等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两汉三国、秦蜀古道”文旅走廊重要节点,打造中心城市北公园、运动休闲新天地、出川入蜀大本营。
三、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以周家坝战国船棺遗址的巴蜀印章、三国故事“庞统策蜀定国基”雕塑为原型,率先在全市推出数字文创产品“巴蜀图语—巴蜀铜印章”和《三国元宇宙·人物志》,共发售16000份,创收19万余元。推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有机结合,弘扬和传播巴蜀文化、三国文化,扩大具有罗江特色历史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创新推出“调元宴”,组织德阳十大“网红川菜”线上评选,开展“蜀道门厅·调元故里--食装秀”活动,进一步探究李调元深厚的餐饮文化内涵。开展调元文化、三国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小讲解员、川剧“小梅花”,开发传统文化研学游,着力讲好新时代文化故事,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文脉。
下一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是持续深化文化挖掘。聚焦我区独有的三国文化、蜀道文化、调元文化等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深挖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创意表达方式,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二是稳步强化非遗传承。在全区启动第四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工作,对区域内非遗资源进行普查。对省、市、区等三级非遗项目完善图文记载资料以及视频资料,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和非遗传承人动态管理台账。积极组织非遗资源参加各级非遗项目申报,严格落实《文旅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加大对申报成功的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奖励力度。三是创新传承载体。创新文化传承载体,常态化举办“中国·罗江诗歌节”、德阳川菜川剧文化周、庞统祠庙会等传统节庆活动,同步开展线上宣传推介,提升文化品牌力和影响力。深入开展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组织研学活动,推进文创产品研发,合力创新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近年来,区文广旅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夯实文化工作的思想根基。加强对三国文化、调元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转化利用,实施传统古村落、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工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多举措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脉保护和传承。
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核
在白马关三国文化挖掘提升中,我们坚持保护为先、传承并重。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编制保护规划、落实专人守护、实施修缮项目,较好地保存了庞统祠、金牛古蜀道等三国文化遗址原貌。举办“蜀汉政权与罗江”学术座谈会,刊印《话说庞统》《三国蜀汉政权与罗江》《庞统祠墓与三国文化》《庞统祠碑刻楹联集》等刊物,探寻历史根脉,传承文化基因。积极参与中日三国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国际论坛等活动,宣传罗江三国遗迹,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开展新春庙会、传统祭祀、文化讲座、主题交流等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三国文化。在调元文化传承利用中,我们强化挖掘、利用与传承。举办了4届“川菜川剧文化周”和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出版《李调元研究》3辑、李调元经典著作10余册。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与景区、社区联合互动,举办文化大讲堂、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演讲会、故事分享会、研学等活动,年均参与群众和师生达数万人次。大力挖掘全区非遗文化,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共有省级非遗名录项目3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7个,县级非遗名录项目20个,兑现区级奖励资金50万余元。成功申报糯米咸鹅蛋1个省级非遗工坊,助力传统工艺振兴。2023年以来,共举行非遗展示展演10余场、技能培训3场、校园宣讲3场,覆盖人数达10000余人,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
二、实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
系统推进李调元四川历史名人工程建设,实施李调元纪念馆文物保护提升项目,修缮文物本体的同时整治周边环境和展陈提升。拍摄《我的朋友李调元》短视频8集,收集整理出版《李调元研究》第四辑。实施庞统祠综合提升项目,深入践行公园城市理念,依托白马关核心景区,建设德阳中心城市北公园。总长4.7公里的古道历经岁月沧桑,至今青石板上仍车痕宛然,实施古驿道沿线环境整治项目,对金牛古驿道实施下陷式保护和现状保护。坚持“一树一策”原则,承续清代“县令交接制”古树保护传统,对庞统祠内现存活的196棵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其中“凤柏”树龄超过1800年。提档升级白马关三国文化产业园,以“文化、体验、运动”为主线,以古驿道、庞统祠、点将台、八卦谷等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两汉三国、秦蜀古道”文旅走廊重要节点,打造中心城市北公园、运动休闲新天地、出川入蜀大本营。
三、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以周家坝战国船棺遗址的巴蜀印章、三国故事“庞统策蜀定国基”雕塑为原型,率先在全市推出数字文创产品“巴蜀图语—巴蜀铜印章”和《三国元宇宙·人物志》,共发售16000份,创收19万余元。推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有机结合,弘扬和传播巴蜀文化、三国文化,扩大具有罗江特色历史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创新推出“调元宴”,组织德阳十大“网红川菜”线上评选,开展“蜀道门厅·调元故里--食装秀”活动,进一步探究李调元深厚的餐饮文化内涵。开展调元文化、三国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小讲解员、川剧“小梅花”,开发传统文化研学游,着力讲好新时代文化故事,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文脉。
下一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是持续深化文化挖掘。聚焦我区独有的三国文化、蜀道文化、调元文化等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深挖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创意表达方式,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二是稳步强化非遗传承。在全区启动第四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工作,对区域内非遗资源进行普查。对省、市、区等三级非遗项目完善图文记载资料以及视频资料,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和非遗传承人动态管理台账。积极组织非遗资源参加各级非遗项目申报,严格落实《文旅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加大对申报成功的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奖励力度。三是创新传承载体。创新文化传承载体,常态化举办“中国·罗江诗歌节”、德阳川菜川剧文化周、庞统祠庙会等传统节庆活动,同步开展线上宣传推介,提升文化品牌力和影响力。深入开展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组织研学活动,推进文创产品研发,合力创新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近年来,区文广旅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夯实文化工作的思想根基。加强对三国文化、调元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转化利用,实施传统古村落、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工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多举措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脉保护和传承。
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核
在白马关三国文化挖掘提升中,我们坚持保护为先、传承并重。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编制保护规划、落实专人守护、实施修缮项目,较好地保存了庞统祠、金牛古蜀道等三国文化遗址原貌。举办“蜀汉政权与罗江”学术座谈会,刊印《话说庞统》《三国蜀汉政权与罗江》《庞统祠墓与三国文化》《庞统祠碑刻楹联集》等刊物,探寻历史根脉,传承文化基因。积极参与中日三国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国际论坛等活动,宣传罗江三国遗迹,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开展新春庙会、传统祭祀、文化讲座、主题交流等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三国文化。在调元文化传承利用中,我们强化挖掘、利用与传承。举办了4届“川菜川剧文化周”和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出版《李调元研究》3辑、李调元经典著作10余册。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与景区、社区联合互动,举办文化大讲堂、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演讲会、故事分享会、研学等活动,年均参与群众和师生达数万人次。大力挖掘全区非遗文化,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共有省级非遗名录项目3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7个,县级非遗名录项目20个,兑现区级奖励资金50万余元。成功申报糯米咸鹅蛋1个省级非遗工坊,助力传统工艺振兴。2023年以来,共举行非遗展示展演10余场、技能培训3场、校园宣讲3场,覆盖人数达10000余人,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
二、实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
系统推进李调元四川历史名人工程建设,实施李调元纪念馆文物保护提升项目,修缮文物本体的同时整治周边环境和展陈提升。拍摄《我的朋友李调元》短视频8集,收集整理出版《李调元研究》第四辑。实施庞统祠综合提升项目,深入践行公园城市理念,依托白马关核心景区,建设德阳中心城市北公园。总长4.7公里的古道历经岁月沧桑,至今青石板上仍车痕宛然,实施古驿道沿线环境整治项目,对金牛古驿道实施下陷式保护和现状保护。坚持“一树一策”原则,承续清代“县令交接制”古树保护传统,对庞统祠内现存活的196棵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其中“凤柏”树龄超过1800年。提档升级白马关三国文化产业园,以“文化、体验、运动”为主线,以古驿道、庞统祠、点将台、八卦谷等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两汉三国、秦蜀古道”文旅走廊重要节点,打造中心城市北公园、运动休闲新天地、出川入蜀大本营。
三、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以周家坝战国船棺遗址的巴蜀印章、三国故事“庞统策蜀定国基”雕塑为原型,率先在全市推出数字文创产品“巴蜀图语—巴蜀铜印章”和《三国元宇宙·人物志》,共发售16000份,创收19万余元。推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有机结合,弘扬和传播巴蜀文化、三国文化,扩大具有罗江特色历史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创新推出“调元宴”,组织德阳十大“网红川菜”线上评选,开展“蜀道门厅·调元故里--食装秀”活动,进一步探究李调元深厚的餐饮文化内涵。开展调元文化、三国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小讲解员、川剧“小梅花”,开发传统文化研学游,着力讲好新时代文化故事,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文脉。
下一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是持续深化文化挖掘。聚焦我区独有的三国文化、蜀道文化、调元文化等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深挖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创意表达方式,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二是稳步强化非遗传承。在全区启动第四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工作,对区域内非遗资源进行普查。对省、市、区等三级非遗项目完善图文记载资料以及视频资料,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和非遗传承人动态管理台账。积极组织非遗资源参加各级非遗项目申报,严格落实《文旅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加大对申报成功的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奖励力度。三是创新传承载体。创新文化传承载体,常态化举办“中国·罗江诗歌节”、德阳川菜川剧文化周、庞统祠庙会等传统节庆活动,同步开展线上宣传推介,提升文化品牌力和影响力。深入开展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组织研学活动,推进文创产品研发,合力创新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近年来,区文广旅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夯实文化工作的思想根基。加强对三国文化、调元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转化利用,实施传统古村落、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工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多举措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脉保护和传承。
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核
在白马关三国文化挖掘提升中,我们坚持保护为先、传承并重。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编制保护规划、落实专人守护、实施修缮项目,较好地保存了庞统祠、金牛古蜀道等三国文化遗址原貌。举办“蜀汉政权与罗江”学术座谈会,刊印《话说庞统》《三国蜀汉政权与罗江》《庞统祠墓与三国文化》《庞统祠碑刻楹联集》等刊物,探寻历史根脉,传承文化基因。积极参与中日三国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国际论坛等活动,宣传罗江三国遗迹,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开展新春庙会、传统祭祀、文化讲座、主题交流等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三国文化。在调元文化传承利用中,我们强化挖掘、利用与传承。举办了4届“川菜川剧文化周”和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出版《李调元研究》3辑、李调元经典著作10余册。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与景区、社区联合互动,举办文化大讲堂、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演讲会、故事分享会、研学等活动,年均参与群众和师生达数万人次。大力挖掘全区非遗文化,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共有省级非遗名录项目3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7个,县级非遗名录项目20个,兑现区级奖励资金50万余元。成功申报糯米咸鹅蛋1个省级非遗工坊,助力传统工艺振兴。2023年以来,共举行非遗展示展演10余场、技能培训3场、校园宣讲3场,覆盖人数达10000余人,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
二、实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
系统推进李调元四川历史名人工程建设,实施李调元纪念馆文物保护提升项目,修缮文物本体的同时整治周边环境和展陈提升。拍摄《我的朋友李调元》短视频8集,收集整理出版《李调元研究》第四辑。实施庞统祠综合提升项目,深入践行公园城市理念,依托白马关核心景区,建设德阳中心城市北公园。总长4.7公里的古道历经岁月沧桑,至今青石板上仍车痕宛然,实施古驿道沿线环境整治项目,对金牛古驿道实施下陷式保护和现状保护。坚持“一树一策”原则,承续清代“县令交接制”古树保护传统,对庞统祠内现存活的196棵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其中“凤柏”树龄超过1800年。提档升级白马关三国文化产业园,以“文化、体验、运动”为主线,以古驿道、庞统祠、点将台、八卦谷等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两汉三国、秦蜀古道”文旅走廊重要节点,打造中心城市北公园、运动休闲新天地、出川入蜀大本营。
三、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以周家坝战国船棺遗址的巴蜀印章、三国故事“庞统策蜀定国基”雕塑为原型,率先在全市推出数字文创产品“巴蜀图语—巴蜀铜印章”和《三国元宇宙·人物志》,共发售16000份,创收19万余元。推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有机结合,弘扬和传播巴蜀文化、三国文化,扩大具有罗江特色历史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创新推出“调元宴”,组织德阳十大“网红川菜”线上评选,开展“蜀道门厅·调元故里--食装秀”活动,进一步探究李调元深厚的餐饮文化内涵。开展调元文化、三国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小讲解员、川剧“小梅花”,开发传统文化研学游,着力讲好新时代文化故事,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文脉。
下一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是持续深化文化挖掘。聚焦我区独有的三国文化、蜀道文化、调元文化等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深挖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创意表达方式,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二是稳步强化非遗传承。在全区启动第四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工作,对区域内非遗资源进行普查。对省、市、区等三级非遗项目完善图文记载资料以及视频资料,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和非遗传承人动态管理台账。积极组织非遗资源参加各级非遗项目申报,严格落实《文旅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加大对申报成功的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奖励力度。三是创新传承载体。创新文化传承载体,常态化举办“中国·罗江诗歌节”、德阳川菜川剧文化周、庞统祠庙会等传统节庆活动,同步开展线上宣传推介,提升文化品牌力和影响力。深入开展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组织研学活动,推进文创产品研发,合力创新传承传统优秀文化。
责任编辑:区文广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