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专区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中试平台发展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发布时间: 2023-12-29 来源:区经信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决心不大

近年来,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壮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增长较快,但总的来看,全区创新型企业的总量还不多,创新投入仍然偏低。全区创新型企业共137户(全市1494户),不足全市的1/10,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为19.3%(全市25.2%),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0.95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55%(全市为 3.3 %)。主要原因是区内企业为中小微企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动性不强,缺乏技术创新投入的热情,区内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型企业的对象较少,增长源头较为缺乏。

(二)创新资源要素不足,建设中试平台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研发机构不足,能级不高。据初步统计,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不到60%,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不足,现有研发平台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在申报省市创新平台中,无法达到申报规定的条件,导致省级创新平台较少。全市现有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60家(全市419家),虽然占到全市的1/7,但在省级及以上平台中,罗江仅10家(全市124家),仅占全市的1/12。二是企业创新人才短缺,高学历人才偏低。调研显示,罗江区企业的技能人才薪酬水平在成德绵地区相比无吸引力,加之企业人才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自身的发展空间,即使在薪酬待遇上与周边相当,从业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员都愿意去成都、绵阳、德阳。截止2023年2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生及以上、本科及以上、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依次仅为0.43%、8%、21%,而在高学历人才中,从事研发的固定科研人员更少。由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等申报,需要企业固定科研人员达到一定数量,科研人员的不足制约了申报。

二、工作建议

(一)推动企业转变创新观念

一是引导企业制定“成长路线图”。要引导企业从长远来考虑,克服短期行为,真正把自主创新作为关系企业兴衰的大事来抓,一对一协助企业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市级创新平台、中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计划等“成长路线图”。要注重企业家创新精神培养,多组织企业外出考察调研,开阔企业家眼界和学习科技创新知识。要加强对全区企业家的科技、金融、法律、政策宣传培训,帮助企业家拓宽视野、转变思维,培养创新素养。

二是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投入机制,增加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投入,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带动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和专利组合,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同时也要引导企业通过多元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科技成果开发和成果转化。

(二)推进科技营商环境建设

一是进一步优化创新政策环境。要对各项助企惠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清理,特别是区级层面的政策,对于未得到完全落实的政策,要进行研究解决,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要加快政策落实,改变“重”政策制定,“轻”政策落实的弊端,政策制定相关部门要强化政策落实评估,为政策调整、更新、终止提供科学依据。要进一步优化我区软环境,通过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等,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二是积极为企业争取政策资金。要引导企业抓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实施,支持企业申报国、省、市工业发展专项、科技计划专项等项目资金,大力争取研发加计扣除、科创贷等各类奖补资金,减少企业研发成本。

三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完善园区配套设施,解决企业员工出行难、休闲娱乐难、寻吃难等问题,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责任编辑:区经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