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地质量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
1.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
本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季节不均,地下水埋藏较深。为了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实现农业高产、稳产,确保粮食安全,罗江区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项目,采用国家、地方和农户多方投资、投劳形式,新建、扩建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对现有农田排灌工程的维修管理,配套、更新以提高农业用水的保证率。
2.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增施有机肥,熟化培肥土壤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基础。罗江区有机质含量普遍在中等含量水平,应重视秸秆合理还田和优质有机肥的施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缓解钾肥不足、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目的。
3.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罗江区地处成都平原边缘,属都江堰灌溉区,地理环境优越,生产力较发达,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罗江区应该积极争取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入,在改善灌溉条件的前提下,针对性地加快土地综合整治、中低产田土改造治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等措施逐年加厚耕层,培肥土壤,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步伐。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带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同时也进一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平衡施肥
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科学施肥宣传和技术培训等工作,让大部分农民掌握合理的施肥技术,实现控制氮肥、磷肥用量,增加钾肥用量,补充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做到“平衡施肥”,真正实现“因土施肥”、“因作施肥”,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特色农产品开发,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积极探索发展高效、低耗的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在农业生产上要大力提倡科学施肥,合理调整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氮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发展绿肥生产,增加农田的有机肥投入;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广泛推广频振式诱蛾杀虫灯,积极保护和利用好害虫的天敌资源,应用益鸟、益虫或微生物农药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地膜在农田的残留数量及残留时间,在下茬作物耕种前应充分捡拾田间残留的地膜,将废旧地膜回收循环利用。。
四、耕地质量管理
1.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耕地资源保护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11号)、《土地复垦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9号)、《四川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四川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措施,狠抓落实,持之以恒,收到实效。
2.加强组织管理,重视耕地质量的建设和管理
区委、区政府要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将耕地质量建设列入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建设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耕地保护的地方行政力度,协调、动员相关单位和部门联合参与耕地质量建设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要定时更新耕地数量、质量状况,确切掌握区内的耕地情况,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做好耕地资源的配置及改良工作。
3.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开展耕地质量建设
要利用现有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从抓耕地质量建设入手。积极争取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和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等工程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生产潜力。
4.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预警体系
尽快建立各土种的耕地质量监测点,定期发布耕地质量信息,并开展预测预报,为因土种植、因土改良、因土施肥和合理配置我区土、肥、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在实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过程中,要运用RS、GPS和GIS等现代先进技术,建立耕地质量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并实时更新。要开发并运用耕地质量管理系统,提高效率。
5.强化宣传,树立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利用微信、QQ、广播、横幅等,同时采取田间讲堂、室内教学、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宣传与培训,树立农户自觉保护耕地质量的意识和可持续再高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