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专区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罗江三农第7期
发布时间: 2023-03-23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领导动态】

3月6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江涛到金山镇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副区长杨益,区农业农村局、金山镇有关负责同志陪同。(区政府办)

3月13日,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梅彩玲带队到我区调研衔接资金项目联农带农机制,防返贫监测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融合情况,区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人陪同。(区乡村振兴局)

3月9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网信办主任周红英组织召开2023罗江区油菜花节开幕式暨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活动工作协调会。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区委宣传部)

3月13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网信办主任到调元镇调研油菜花节暨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活动筹备情况,并督查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区委宣传部)

【重点工作】

全面推进农业强区建设 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近日,区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区2022年“三农”工作,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研究部署2023年“三农”工作,动员全区上下坚定信心、拼搏实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建设农业强区。

区委书记黄琦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天则主持会议,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谭德明,区政协主席黄静出席会议。

会上,传达了中央、省委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宣读了《德阳市罗江区2022年度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年度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获奖名单》《中共德阳市罗江区委 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德阳市罗江区创建乡村振兴先进镇和示范村的通报》《中共德阳市罗江区委、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德阳市罗江区乡镇党政和区级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等次的通报》。向受表扬的先进代表授牌。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省委书记王晓晖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用“五个坚持”阐述了对农业强省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路径指引。市委书记李文清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聚焦推动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对5个方面重点任务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全区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认真谋划和推动农业强区建设,以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罗江现代化建设根基。

会议强调,要围绕“农业强”做文章,夯实产业根基。要始终抓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头等大事”,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金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抓好农用地整理和农业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打造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智慧高效的“天府良田”样板。要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中国·种子芯谷”,解决好生产什么样的种子和如何提升种子生产能力的问题。要持续推进“土特产”产业发展,在增强竞争力上下功夫,在贯通“产加销”上出实招,不断深挖“土特产”潜力,切实将地方特色优势转变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活力。要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抓紧做好向上对接,结合油菜花节、梨花节等活动,着力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乡村旅游产品。

要围绕“农村美”做文章,擦亮幸福底色。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农业强区建设添彩。要在创建美好环境上下实功,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方位、全区域、全过程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打造干净、整洁、舒适的乡村环境。要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实功,扎实推进新村聚集点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物质基础,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在促进城乡融合上下实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引导社会各方面到乡村消费、投资,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要围绕“农民富”做文章,激发内生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实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实施雨露计划、以购代扶、以工代赈等举措,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村党支部领办农民合作社,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作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评选表彰活动,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动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筑牢建设农业强区坚实保障。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区、镇、村“三级”书记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建立完善日常督查、定期督查与随机督查制度。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加快实施乡村“三雁工程”人才计划,持续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建强农村人才队伍,加大外出务工者、大学生、退役军人等本地在外人才的回引力度,加快实施金融书记、产业书记等人才计划,持续壮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民队伍。

有关区领导,各镇、区级有关部门、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涉农金融单位、保险机构和有关村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罗江发布)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罗江区金山镇富荣村,2014年人均纯收入10585元;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为19995元。9年间,人均纯收入几乎翻了一番。2022年,该村更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

地理位置偏僻、资源禀赋一般的富荣村,是如何实现这样的巨变的?他们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近日,记者专程前往该村进行了探访。

引来致富带头人 党支部引领有干劲

富荣村紧邻绵阳市涪城区,幅员面积6.77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3628人。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前,该村有57户插花式贫困户,没有村集体经济,村组织凝聚力也不强。

“2015年,时任慧觉镇(2019年撤销,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金山镇管辖)党委书记吴明波找到我,希望把我回引到村上。我当时也想改变村子的面貌,就回来了。”富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小林说,自己是富荣村人,先后开过车、办过塑料厂,后来在镇上搞房地产开发,在当地算得上事业小有所成。

回到村上,面对无集体经济、在银行贷不到款的窘境,李小林经过认真考量,连同村委会成员担保,从银行贷款10万元从事建材批发、零售,半年就为村集体赚到了10多万元的净利润。

事实上,这只是李小林的牛刀小试。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他想方设法打好助农增收的“组合拳”。

打好增收“组合拳” 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集体有钱了,才能带动村民致富,村组织的凝聚力才能增强。”李小林说,围绕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他们通过深入走访、听取意见、市场论证,最终决定以耕地资源为抓手,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他们将村集体整合的1300余亩土地挂牌交易,成功引入蜀粮源公司。村集体与业主、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变“工人”,把“务农收入”变“务工报酬”,实现了三方共赢。然后,通过争取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购买植保机、收割机、旋耕机等设备,以流转土地为支点,从播种灌溉、病虫害防治到收割转运,为业主提供一站式服务。“2022年,我们专合社累计开展飞防服务面积10000余亩、收割服务4000余亩,实现净收入15万元。”李小林说。

为了让农业服务取得持久成效,富荣村“两委”还说服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等,以每人入股5—10万元的方式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让村集体经济运营更专业、管理更规范。

政策扶持部门助力 “富荣巨变”有新篇

目前,富荣村已连片发展水稻、油菜种植2000余亩、淡水鱼养殖600余亩,规模化家禽养殖场8家;培育专业大户15家,专合社7家,家庭农场5个。2022年,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00余万元,纯利润30多万元。

无论是在脱贫攻坚阶段还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富荣村的变化,都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倾力支持和帮扶。

2019年,为壮大重点帮扶村村集体经济,上级组织部门下拨100万元专项资金,为富荣村购置了无人机、拖拉机等农机设备。2022年,罗江区乡村振兴局争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120万元,实施富荣村9、10组沟渠建设,有效地解决了村民用水难、排灌难等问题。“2023年,我们还将投入390万元,用于支持富荣村农事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罗江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没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却实现了如此巨变,富荣村的经验令人称道。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支部引领,以“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机械化管理+综合农事服务+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通过“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劳务收入”建立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富荣村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从底子薄、基础差到富起来、‘靓’起来,从重点帮扶对象到处处焕发新貌,发生在富荣村的这些变化,也是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德阳日报)

小投入撬动大产业 荒山变金山

德阳市罗江区立足丘陵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以建设成渝两地优质农产品供给地为抓手,合理盘活利用“荒山荒坡”、低产山地等土地资源,山上“绿色银行”、山下“万亩粮仓”,做强做优现代农业产业。通过整合扶贫等项目资金大力发展产业,重点聚焦发展贵妃枣、青花椒、晚熟柑橘等“七大万亩产业园”,在基地建设上狠下功夫,如今,青花椒产业已然发展成为罗江的一张新名片和金字招牌,构建了丘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持续推动乡村振兴迈步向前。

扶贫资金注入 荒山变“椒海” 顺河村迎来大变化

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早春二月,暖人的春风已然光临乡野山间。在成都平原的北端,罗江区调元镇顺河村,成千上万株花椒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散落在一个一个起伏的山坡上,呈现出春日该有的生机勃勃与春意盎然。暖阳高照,三十余名村民和脱贫户正头不抬、手不歇,忙个不停的在连片的青花椒“林海”下开展春管。大家有的去杂清园、有的浇水剪尖、有的打药施肥......椒园里处处呈现出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劳动场面。“今天我干一天,又可以在杨老板这里挣到80元,足不出村,我们就挣了钱,并且把家里的老人、农活和其它事务也照看到了,这麻花椒其实就是我们顺河村老百姓的甜滋味啊!”。明媚的阳光打在58岁脱贫户邹小萍笑意盈盈的脸上,她脱口而出的话语道出了小小青花椒成为撬动当地产业发展,助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法宝与利器的莫大贡献。

曾经的顺河村,村上耕地少,荒山荒坡多,种地卖粮一年人均仅有五千元的收入。致富无门、就业少路、增收乏术,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开始外出打工。2014-2015年,为了改变当时村里落后的面貌与现状,结合土地资源、产业现状、传统种养习惯等,区扶贫局经过与镇村的充分考察与论证,决定因地制宜实施特色经济富民行动,发展青花椒种植,意图通过产业发展达到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引导农民变、帮助农民赚的效果,推动更多的农民“动”起来,让村民的腰包和村集体经济有持续的动力。

致富需要带头人。选好带头人,产业才会有活力,村民才能有盼头。回乡创业的青花椒种植大户杨洪军由此便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在从2012年便有1500亩规模的基础上,区扶贫局拿出100万资金,买来70余万株青花椒幼苗,并和镇村鼎力相助帮杨洪军又流转了4500亩土地,把青花椒种苗进了6000余亩寄予了太多人厚望与期盼的青花椒基地里。按照“适度规模、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原则,坚持“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思路,采用公司+专合社+贫困户运作模式,拉开了顺河村强村富民、脱贫兴业的序曲与梦想。

作为一名懂农业、爱农业、善经营的农业领军人物、专业技术人才,杨洪军通过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护,加上注入自己喷涌的青春和热血,初心与使命,他把6000余亩漫山遍野的青花椒打理得井井有条、蔚然成林。在他的椒园里,长期务工人员80余人,青花椒成熟采摘期劳务用工500余人,每年发放工人工资400-500万元。除了本村、本镇村民,他一直坚持优先解决贫困户与脱贫户的就业,为他们提供固定岗位,让他们足不出村便找到稳定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避免了返贫风险。除了务工,当地村民每年还能拿到500至600元不等的土地流转费。后来,区扶贫局又先后投入资金,为他的产业园修建了提灌站、整治了沟渠、建起了扶贫车间,让他的产业、事业和信心、希望更是顺风顺水,按下了快进键。几年下来,他辐射周边乡镇种植青花椒万余亩、协助40余户贫困户脱贫。同时,他还带动本镇农资业、乡村旅游业等发展,帮助周边养殖业处理牛、羊、鸡粪便上万吨,达到粪污循环利用、生态环保的效果。而通过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营销,产业园年产值3000万左右。现如今,调元镇顺河村周边280余农户都加入到青花椒种植队伍中,靠着青花椒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以前靠天吃饭的日子,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

扶贫资金“活水”的注入,6000亩荒山变成了满目青翠的青花椒“林海”。过去,一年忙到头,依靠种庄稼顺河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元。但自从顺河村种植的青花椒投产后,顺河村村民的人均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仅是收入增加了,顺河村的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现在,村子里的道路比以前宽了,山坡上还修起了观光道。此外,依托产业园,罗江区创新农旅融合,成功举办多届“罗江油菜花节”,文艺演出、农耕体验、新村畅游、休闲垂钓、登高踏青、祈福庙会、定制菜花宴、评选最美“椒娘”等多元化活动内容,年均吸引游客3万人次纷至沓来,实现旅游收益30余万元。一米高的青花椒“摇钱树”,不但带活了百业兴旺的产业,更带动了罗江区乡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了罗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区乡村振兴局)

简讯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误农时忙春耕。近日,我区家庭农场服务队奔赴绵阳进行跨区农机作业服务,这是农服队自2022年11月成立以来接到的第一个区域外订单,对队员们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在服务前,农机服务队成员着装严整、精神饱满大声喊出“乡村振兴 为农服务”的口号,并表示将按时保质、安全高效完成跨区作业任务。到达作业服务现场后,队员们熟练地组装无人机、现场配药,伴随着急速的“嗡嗡”声,无人机从地面腾空而起,按照预设的航线和作业区域灵活地来回穿梭。雾化后的农药从机体下方喷出均匀洒向田间地头,做到精准不留死角,快捷又高效。据农服队队长邓昌虎介绍,此次农机作业服务面积10000余亩,按照每亩最低10元计算,仅此7天就可为农机服务队创收7万余元。

据悉,我区家庭农场服务队采取“协会统筹、农服队牵头、设备众筹、自愿加入、厂家保障”的方式开展专业化的为农服务。现有旋耕机6台、收割机3台、插秧机2台、植保无人机10台农机操作手、植保无人机飞手后勤保障员等40余人。下一步,农服队将继续拓宽服务区域,培育壮大农业机械化队伍,持续增加经济收入,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罗江发布)

“绘村计划”是由团区委主导,罗江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具体实施的一项旨在美化我区乡村生态环境,用一笔一划绘出别样艺术村。3月12日,团区委对万安镇响石村部分农户的房屋外墙进行了美化。志愿者们用画笔将短暂的春天延续,将美景一笔一划复刻在墙上,让整个村子充满生机勃勃又美轮美奂。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团区委计划于3月13日至3月15日完成对响石村7面墙体的美化工作。同时,积极对接我区各乡镇、企业、社会组织争取支持,持续开展房屋美化工作。(团区委)

责任编辑: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