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罗江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关于谋划“文旅争先”战略情况汇报
近期,德阳市委谋划了“同城融圈、工业强市、县域进位、文旅争先”四大战略,罗江区委二届一次全会提出实施“文旅活区”战略,与市委决策部署一脉相承,文旅产业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长期以来,罗江区文旅产业通过不断地发展,在基础设施、业态布局上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底子薄,总量小,业态较为单一的问题总体存在。为此,在德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罗江文旅产业更应主动“同城融圈”,突出白马关景区核心主体地位,以三国文化、蜀道文化、调元文化为根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构建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体系。
一、要素保障,做大白马关景区
在国土空间三线划定中,罗江区统筹协调,预留白马关景区发展土地1000余亩,为景区做大做优提供土地要素保障。依托景区内四川最早、最完整的三国蜀汉遗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全长4.7公里的四川保护最完好的金牛古蜀道等历史文化遗迹,主动“抱团”,提升景区名气和影响力,与成都武侯祠、广汉雒城金雁桥、绵阳富乐阁、阆中古城、广元剑门关、昭化古镇共同形成三国历史遗址文化旅游走廊;依托白马关运动休闲产业良好基础,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比赛(罗江站)、全国“ATV”比赛(罗江站)等品牌赛事活动,以山地田园+运动方式做大运动项目,实现户外运动大众化发展,打造户外运动基地。2022年,投资1250万元的白马关景区户外运动营地建设完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露营,晋升为德阳新晋打卡地。投入5000余万元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标工程已开工,预计2023年3月完工。基础设施的改扩建为景区的社会化项目的招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二、规划引领,推动文旅融合
2021年12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顺利推进,我区县域划分为文旅科教城乡融合片区、罗江国家级“种子芯谷”片区、生态农业产业片区、罗江省级经济开发区片区四个片区。其中罗江国家级“种子芯谷”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对片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活化、农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等作了具体阐述和方向指导。结合在罗江区金山镇开展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利用潜力、优化空间布局、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格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开展全域全要素设计、一体化实施,编制完成罗江省级经济开发区片区旅游规划专章工作。工科院的龑江学村通过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教育厅评审合议,入选为2022年度省级研学旅行实践营地创建单位名单。推荐隐海为四川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现相关资料已申报至省文旅厅、财政厅,待专家进行评审。
三、文化传承,开发文创产品
(一)发扬传承调元文化。2020年6月,李调元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2022年5月,罗江区博物馆被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授予“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李调元及地方历史文化普及基地”。围绕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将常态化举办“中国•罗江诗歌节”“川菜川剧文化周”等活动,进一步传承发扬调元文化。推荐庞统祠庙会、李调元传说、糯米咸鹅蛋传统制作技艺申报第六批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拍摄系列龙门阵短视频《调元趣事》。
(二)建设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罗江区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获得了省政府批复。现存南街片区是以奎星阁、双江书院为中心的清代传统聚居区,历史传统格局保存较好,但休闲性不足,吸引力丧失,文旅产业几乎没有。围绕打造南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将奎星阁作为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制高控制点,恢复重建玉螺门、映奎楼,恢复广东会馆,复建传统戏台及附属广场,形成传承川剧文化的空间载体;扩建双江书院及附属建筑,再现三百年书院风采;适当恢复部分城墙,结合地下展示形成城墙遗址公园,结合城河、古城门展示历史城区南街片区的传统风貌界面。规划形成集文物、“非遗”项目展示、川剧欣赏、川菜品尝、文创产品生产交易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小镇,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新文化景点。
(三)开发主题文创产品。2022年5月,以周家坝战国船棺遗址的巴蜀印章、三国故事“庞统策蜀定国基”雕塑为原型,率先在全市推出数字文创产品“巴蜀图语——巴蜀铜印章”和《三国元宇宙·人物志》,共发售16000份,创收19万余元。围绕主题文创产品开发,积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罗江IP,推动罗江区“文创+”工作。继续探索区博物馆系列馆藏文物、庞统祠博物馆数字文创,推动罗江形象提升,实现地方文化传统和现实传播、经济增长“破圈”,为建设“文旅活区”增色。
罗江将坚决贯彻落实“文旅争先”战略,以建设“文旅智谷”为核心,开发一批富有地域特质、彰显罗江文化的旅游产品,建设一批体验感足、获得感强、文韵悠长、山水秀丽的特色景点,建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点,打造成渝地区一流、国内著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德阳市罗江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2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