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专区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德阳市罗江区体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 2022-05-30 来源:区文体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近年来,罗江体育产业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切实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全区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区体育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2017年8月白马关镇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99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之一,2019年11月白马关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多年来,全区共投资5400万元,新建和改造比赛训练体育场馆2个,新增体育设施面积30000余平方米;全区学校体育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运动场均进行了翻新和改扩建,绝大多数学校均建有田径场、篮(排)球场地维护良好。目前,我区共有篮球场76个、网球场3个、足球场4个、排球场3个、游泳池3个、健身广场13个、农民健身工程91个、全民健身路径48条、体育中心户9个。以区全民健身中心、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运动场、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体育馆、罗江中学体育馆为代表的场馆,不仅为各项赛事和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更成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好的场所。2020年4个5人制足球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021年我区将建成公共田径跑道和足球场1个,恒温游泳健身场馆1个。

二、全民健身体系建设快速推进

近年来,罗江围绕“全民健身”主题,着力构建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一是加强区乡两级体育单项协会、体育社团建设,努力将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组织建立到基层,全区发展城乡体育健身站点14个,健身气功活动站点4个,老体协、网球、羽毛球等体育单项协会7个。二是着力构建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将省、市、区重大体育赛事与全民健身日、德阳体育日等系列活动有机结合,精心编排,做到季季有活动,常年不断线。积极开展了舞龙舞狮、篮球、乒乓球、健身秧歌、健身操、柔力球、网球、羽毛球等健身活动,群众全民健身热情高涨,健身人群不断扩大,体育人口不断增长,群众科学健身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着力构建全民健身宣传体系。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积极支持学校、工会、妇联、残联和社会各界举办学校、职工运动会,形成了政府主导、体育协会、体育团体积极参与全社会联动的新格局。四是着力构建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和健身路径等体育惠民工程,到2019年底,全区农民健身工程和健身路径覆盖率达88.35%,全区人均体育活动面积由原来的0.8提高至1.12平方米,群众的体育健身环境明显改善。

三、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近年来,我区先后成功举办和承办了罗江第三届运动会、德阳市第二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篮球、足球部分赛事,成功承办和举办了全国全地形车联赛(罗江站)、全国山地自行车联赛(罗江站)、中国诗歌节长啸喊山比赛、四川省青少年柔道比赛,四川省第七届健身秧歌比赛、四川省定向运动进社区活动等赛事,同时,坚持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春节系列文体活动、6.10德阳市体育日、8.8全国“全民健身日”、九九重阳节老年人体育活动展示,坚持举办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赛事,群众全民健身热情高涨,氛围浓厚,健身人群不断扩大。

四、体育产业发展迅速

结合罗江独特的三国文化和历史效应,致力于发展休闲体育运动产业,成功引进鸣笙瑞雨公司和乐途公司,在白马关建成了以小球练习场和乐途户外运动为核心的体育运动休闲小镇。近几年已陆续建成全地形车赛道、拓展培训中心、山地自行车赛道、卡丁车赛道、丛林穿越、露营基地、露天美食广场等户外运动场地。各类体验运动项目、全民健身项目、竞技比赛也相继开展,景区旅游人气得到了提升,拉动了体育产品的消费,助推了罗江体育产业链的快速形成。

五、存在的问题

(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数量不足且布局不太规范合

理。

健身器材距离全区总人口与总区域的健身需求比例还相差甚远,群众体育锻炼多半在广场、空地等地方进行,锻炼人群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失调的矛盾比较突出,还有很多村以及社区尚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一些新建小区规划中也没有预留体育健身用地,体育设施配套不足同时,健身设施损毁较重。近年来,我区陆续安装的健身器材基本上是由省、市配置的,其存在的特点是分散、管理属性和责任不清、设施损坏度较大。此外,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区体育场馆及学校场馆开放和利用程度不高,因此,公共体育资源紧张相对制约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专业性机构不完善,缺乏专业性体育人才,体育队伍建设力量薄弱

负责全县公共体育管理的任务重、专职人员少,既要负责体育行政工作,又要承担各协会大量协调组织工作,体育人才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服务队伍严重不足,指导、辅导水平较低且比较分散没有固定的组织。

(三)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组织体育活动无专项经费,相对制约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全区现有武术、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老体协、棋牌等6个体育协会,除老体协区财政有一定经费、网球协会有固定场所外,其余协会运行相对困难,主要是无资金来源、无固定场地。计划开展各项单项赛事以及包括广播体操、健身舞等等项目的培训,因为经费的问题导致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减少。

(四)后备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从体育人才的总量来看,目前我区的体育人才偏少,特别是高水平、高层次专业人才少,受一些条件制约,人才引进工作受到一定限制。同时,因为现有的竞技项目存在经费不足、高水平教练员少、招生困难等问题,对我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也产生严重影响,体教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体系化整合

通过整合,改变小、散、弱的格局,发挥集群优势,建立、健全体系化的体育运动发展体系。一是整合罗江山、地、林、草、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形成运动+三国文化、运动+生态农业、运动+佛教养生、运动+民俗体验四类特色体育运动聚集区。二是整合政府、企业、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全力发展体育产业。三是对罗江全区运动项目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白马关景区为核心各具特色的项目发展体系。

(二)活力化盘活

通过盘活,提升资源利用效益,构建更具活力的体育运动氛围。一是提高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使现有发展资源实现更高的利用水平和效益。二是加强软性活动的开展,提高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三是加强体育运动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育,保证全区体育运动发展理念及思维的活力。四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品牌化提升

通过提升,创立高端白马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一是选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集中罗江全区力量优先重点创设,以点带面,实现白马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化发展。二是根据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原则,围绕品牌塑造、品牌包装、品牌传播、品牌管理四个核心问题,打造西部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户外运动基地品牌。

责任编辑:区文体广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