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专区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主动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基层政务公开 / 公共文化 / 正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维护文化安全能力

索  引  号:510626-2025-001782 文   号: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相关附件:

发布时间: 2025-03-10 来源:区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分享:

县域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一线阵地,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加强国家文化安全能力建设。

一、存在是情况、问题

一是文化安全意识薄弱。

文化安全是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和文化主权的重要保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目前普通大众和一些领导干部的文化安全的认识不足,缺乏主动维护文化安全的意识。文化安全教育在宣传教育体系中还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关培训课程和宣传不足。二是

区域内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单一。

域内文化遗产管理、研究人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人才需要。域内的重点文化类型三国文化和调元文化没有形成梯队的管理、研究的人才队伍,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没有专门机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文创产品,存在研究和普及、保护和发展脱节的情况。例如对李调元《醒园录》《弄谱》等研究的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文化产品。

三是新形势下缺乏有效意识形态工作措施。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推进,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外来文化的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意识形态竞争加剧。文化市场中盗版和侵权现象严重,损害创作者权益,阻碍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对文化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低俗、违法内容屡禁不止。对网络直播、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业态,缺乏有效管理办法,存在一定隐患。

二、建议

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征,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李调元历史文化名人传承工程,成立李调元研究委员会召开李调元学术研讨会4次,出版《李调元研究》论文集4辑。组织力量校注、收集和出版李调元著作及民间传说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进非遗项目品级提升,打造非遗工坊,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与活力,让广大民众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频繁的国际环境中,依然对自身文化持有安全感和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二是加强意识形态引导,防范化解风险。

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关键和核心。要突出政治引领,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好政治引领作用。要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武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扎实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内化、深化、转化工作。提高意识形态斗争本领和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能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时刻警惕境内境外、网上网下各种意识形态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考验,彻底粉碎西方敌对势力运用错误思潮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三)强化网络文化安全,加强舆论引导。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能够在网络上传播文化产品并引发广泛关注,极大增加了各类文化产品的获取渠道。然而,网络空间也充斥着曲解、谣言和偏见。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在互联网上恶意报道涉华新闻,传播不实言论。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内容的监控与保护,利用技术手段监控和过滤有害信息,严厉打击网络谣言和不良内容传播,防止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提升全民网络素养,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引导正面舆论,及时对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不实言论和错误观念进行核查,并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消除公众的疑虑和误解。

责任编辑:区文广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