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专区
适老版
智能问答
旧版

长者专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主动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基层政务公开 / 公共文化 / 正文

德阳市罗江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4年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索  引  号:510626-2024-013684 文   号: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相关附件:

发布时间: 2024-11-27 来源:区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分享: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中共德阳市罗江区委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的意见》(德市罗委发〔2023〕1号)文件,我局认真完成乡村振兴工作和目标任务,取得了工作成效和亮点,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策略。我局对乡村振兴的资金、人员、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年初,明确了各股室及下属单位工作责任;年中,不定期召开推进“三农”工作推进会,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乡村文化振兴相关精神,部署实施有关建设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年底,加强对我局指标补短板,对各乡镇指标进行指导。

(二)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强化文化驱动融合力。我局通过文化惠民演出、送春联下乡、读书分享会等文化文艺活动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教育活动。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组织文艺志愿服务队、广场舞队等,持续开展文化展演、文化讲座、文化培训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将党的先进文化、党的惠民政策和方针传播到基层,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惠民真正产生实效,助力乡村振兴。

(三)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已完成: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目标值1个);未完成:创建天府旅游名牌系列(2024年目标值1个)。2024年市文旅局重点推荐剑南春、三星堆青铜纪大立人系列、德阳潮扇系列,我区推荐的罗江老灶煮花生暂未通过评审。下一步,我局将积极筹备2025年申报工作,争取创建成功。正在推进:创建德阳市文旅名村(2024年目标值2个)。2024年拟打造金山镇安家村、略坪镇长玉村为德阳市文旅名村。因安家村整村纳入金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项目实施范围,该项目内容较多,建设周期较长,为扎实推进文旅名村建设工作,我区已向市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请示将2024年文旅名村打造名单金山镇安家村调整为白马关镇凤雏村,该村2023年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按照《德阳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关于德阳文旅名村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德文旅产业[2023]1号)要求,所以自动赋予为德阳文旅名村。目前略坪镇长玉村正有序推进德阳文旅名村打造工作,确保年底验收成功。

(四)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提质。已完成:广播电视入户率(2024年目标值100%)。

(五)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已完成:举办各镇大型群众性文化服务活动(2024年目标值45场次)镇村文化队伍覆盖率(2024年目标值100%);成功申报省、市级非遗项目(2024年目标值1个)。

(六)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已完成: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2024年目标值7%)。

二、工作成效

一是聚焦质量提升,打造罗江品牌新地标。完成德阳市罗江区全域旅游导视标识系统设计;完成《罗江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正在修改完善《全域旅游规划》。高标准建设文旅项目,丰富完善文化旅游业态和产业体系,李调元纪念馆文物保护提升建设项目全面完工,成为展示罗江历史、罗江形象的重要的对外平台;加快推进庞统祠文物保护利用提升建设项目,在修缮文物本体的同时整治周边环境并进行展陈提升。加强对江学村、水晶艺术小镇、嘉禾庄园、隐海·调元文化产业园等社会投资文旅项目建设的指导。二是围绕多产融合,持续强化文旅品牌宣传。梳理全区美食、美景、人文历史等文旅资源,适时策划推出乡村有古建、罗江四季游等蔬果采摘、赏花观景、廉政教育、运动休闲主题旅游线路。强化区域联动,与成华区联合开展文旅推介,强化区域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策划拍摄系列文旅宣传短片,《宝藏小城:德阳罗江一日游》《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这座宝藏小城!》等短视频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平台累计阅读量超1000万,极大提升了罗江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预计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约501.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达40.26亿元。三是讲好罗江故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通过实施庞统祠文物保护利用提升建设项目和李调元纪念馆综合提升项目,不仅加强了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的省级文保单位景乐宫的保护,还通过新布置文物展陈厅和李调元纪念专门馆,以及对古树的保护和抢救复壮、古驿道的保护和环境整治,有效地挖掘和传承了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和调元文化。同时,通过有效举措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教育相结合,讲好新时代罗江故事,形成了共建、共管、共融的良好格局。不仅保护了文物,也活化了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四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非遗+”活动精彩纷呈区文化馆、区图书馆“菜单式、流动式、一站式”服务模式,每周坚持开办“错时延时免费开放”美术、合唱、阅读培训班次,每次不少于20人次。文化资源服务宝滚动播出书画、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培训、文化知识等视频数百余条,观看群众上千余人次。2024年,我区以“可参与”“可观赏”“可体验”的多种文化活动模式,将7大系列457场次活动设置在乡村、城区、高校、公园、广场、景区,累计惠及群众121余万人次。我局2024年策划多种“非遗+”活动,鄢家镇第64届鸽子会文艺演出、魅力乡村竞演、四季如歌 幸福罗江—优秀节目展演经典川剧折子戏专场演出等各大型文化活动,“非遗+演出”成功塑造了地方文化特色品牌;举办全国夏季村晚、四川省第四届文创大会等活动,“非遗+展会”扩大销售渠道,拓展非遗交流空间。开展非遗课堂、非遗研学、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增强大家对非遗保护传承意识,激发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亮点特色

亮点1: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四季村晚”活动>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4年“四季村晚”主场和示范展示点名单〉的通知》,其中夏季“村晚”在全国共选定90个地区作为示范展示点,四川省共4个示范展示点,罗江区金山镇富荣村入选,为德阳市唯一示范点。活动在7月12日成功举办。

亮点2: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总体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2025年全面完成,我区2024年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通过省级评估定级,为德阳市唯一提前完成的县市区。

亮点3:2024年9月3日,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全省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现场交流活动中,区委常委、副区长强薇同志向全省文旅系统参会代表做了《德阳罗江“三个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典型案例分享和交流发言,并且案例收录到《2024年全省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典型典型案例汇编》中,供全省文旅部门参考借鉴。

亮点4: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四季村晚”活动〉的通知》,在“我要办村晚”主播招募活动中,四川省共入选6名,其中我区推荐的文旅能人范晓燕成为全国首批“村晚主播”候选人之一。

亮点5:多层次多方面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其中糯米咸鹅蛋工坊被列入2024年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马鞍山制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明富入选德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江倒灌菜、罗江卤鹅技艺入选德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四、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规划指导不完善,特色打造不突出。我区城乡旅游缺乏整体、完善的规划,产品同质化、布局碎片化、经营粗放化等问题问题严重,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还处在散乱状态。大多数农家乐发展模式千篇一律,属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点散、线长、规模小、档次低,没有很好地与当地农村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民俗风情特色相融合,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两项改革后,大多数被合并村村委会房屋被闲置,文化活动阵地无人管理和运维,而另一方面一些新的人群聚聚点,又没有设置文化活动阵地,布局不合理的矛盾凸显。

(二)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群众文化场馆建设项目均纳入“十三五”规划且未实施,乡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发展也不均衡,在我区城乡旅游开发中,大多是以农民、个体工商业主和农业龙头企业为投资主体。政府投入和乡村集体经济投入比重很少,除了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如倒湾古镇、星光村)和发展较为成熟的景点(如春花秋月)近年来基础设施投入比较大,其余的景点的基础设施已经远远跟不上罗江旅游发展需要。

(三)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不高。一方面是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旅游管理、文旅执法、文化馆、图书馆编制数与其他县区相差甚远,人员严重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各镇文化“专干”不“专”,均是兼职人员,激励不充分,招不来用不好留不住的问题十分严峻,导致缺乏文化带头人,文化精品打造困难、艺术人才知名度不高的局面。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服务人才匮乏。由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多是普通农民,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服务技能,导致服务意识不强,乡村旅游业整体接待水平低。

五、2025年工作目标与思路

我局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文旅活区”战略,着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打造文旅名村,加大文创、户外运动、亲子研学等新业态引进培育力度,擦亮大蜀道文化旅游品牌。通过项目打造,带动周边农民就业,提升人气,刺激消费,实现群众增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加快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区文广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