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智能问答
旧版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规划
索  引  号: 510626-2022-009033
文  号: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相关附件:
发布时间: 2022-05-31 来源:白马关镇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一、指导思想

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白马关镇“十规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高质量编制规划,可持续推进发展坚持农业稳镇、旅游富镇、文化强镇的发展思路,加快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进度,快速提高群众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小步快走、稳扎稳打的工作原则,夯实发展软硬件基础加快白马关景区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拉动全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二、规划依据

为做好白马关镇第十四个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保障白马关镇农业、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信息化、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生态环境保护、民生、社会保障、法制等各项事业稳定有序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德阳市罗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白马关镇实际,在征求多方意见的情况下,制定了《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规划》(送审稿)

三、发展原则

——科学发展。深刻认识白马关镇人口少、底子薄的现实镇情,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和提高发展质量。抓住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建制调整改革、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历史机遇,以区域重点镇中心镇特色镇建设为载体通过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培育推动全面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协调发展。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带动,推进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两大产业互动发展;优化主体功能布局,做实“一心两带两产多区”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和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产组织方式创新,扩大社会协作和提升经济效益。大力推进自主技术创新,努力提高竞争能力。有机统一制度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和科技创新,使改革创新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共享发展。把全镇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美好生活,作为白马关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平等的发展条件,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和强镇的有机统一。

——和谐发展。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做好惠民富民安民的各项工作,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规划背景

(一)“十”的发展成就

“十”时期,是白马关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白马关镇党委政府紧扣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镇人民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在经济建设、社会民生、文化生态、教育卫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十四五期间打造白马关“文化旅游强镇”的任务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1.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白马关镇“十”期间经济年均增速6.8%,预计202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5亿元。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8291元人民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512调整为2020年的4:1 :2,非农增加值比重达到20%,非农就业比重达30%。

2.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20白马关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8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79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城乡困难人群应保尽保,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3.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通过扎实开展“四大革命”和城乡环境整治运动,目前白马关镇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90%以上,城乡大气、土壤、水源质量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取得初步成效,退耕还林4479.3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5%。

(二)“十”面临的形势

白马关镇作为农业大镇,优劣势较为明显。优势: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现代无公害青花椒、贵妃枣农业种植基地初步形成,白马关景区在成德绵沿线享有一定知名度。劣势:一是区域内发展不均衡,万佛、宝峰、凤雏等区域发展较好,太三、盐井等区域发展较缓。二是受境内多丘陵客观条件制约,农业机械化种植水平有待提高。

(三)发展目标

“十”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7.5%以上,到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亿以上。

——结构调整。2025第一和第三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3:3。文化旅游产业比重较大,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到2025年达到45%。

——人口规模。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到2025年底全镇总人口达到25000人,城镇人口达到2000人,新增幅度达到3%,镇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城镇绿化率提高到20%以上。 

——基础设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燃气用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有线电视、光纤网络入户率达到100%。 

——特色产业。结合白马关镇发展特点和规律,注重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兴镇,做强做优青花椒、贵妃枣等特色产业,打响三国文化品牌,将其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努力达到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公共服务。大力提高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医院、诊所、中小学校、中心广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大力改善镇内居民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硬件条件,完成场镇农贸市场及停车场建设目标,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高效化 

——自然环境。正确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注重保持原有风貌特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合理开发和利用,把环境保护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前置条件。以乡村振兴的理念和标准,加大农村厕所改造和污水治理力度,建立起全镇垃圾清扫保洁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构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设施三级城乡污水处理体系,确保全域无重大污染源。

、优化主体功能布局  

结合区划调整改革后全域地形地貌、产业现状、发展特征等实际情况,优化区域布局,强化区域功能,突出区域特色,推动全镇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创新提出“一心两带两产多区”的产业布局。

(一)一心

以建设文旅强镇为中心,在慧广路、环山路、108国道形成的闭合圆环内,着力发展以宝峰山为中心的农旅融合产业

(二)“两带”

沿罗绵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带,沿罗蟠路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

(三)“两产”

依托农联继续对青花椒产业进行夯实升级,打造特色青花椒产业,依托枣子专合社继续对贵妃枣产业进行扩种改良,做强特色贵妃枣产业

(四)“多区”

打造景区核心旅游区、宝峰山农旅融合示范区、天台山农业观光体验区、青花椒万亩产业区、沿德罗干道有机果蔬种植区、沿凯江生态农业发展区

 

 

 

 

 

 

 

 

 

 

 

 

 

 

 

 

 

 

 

 

 

、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安全化、生态化”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调整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十”期间,全镇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025年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0元以上。

(一)大力提升传统农业

1.优化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气候和地形优势,综合配置资源,结合镇总规及林业等规划,区分镇内不同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区域,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基础,挖掘土地潜力,建设多层次的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基地化、园区化和品牌化生产。

2.实施产业化经营。丰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特色产业园区,带动农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努力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

3.提升种植业竞争能力。夯实农业基础地位,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严格落实严禁“非农化”“非粮化”的耕地保护政策,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优质粮油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建管并重,大力发展优质水果、有机蔬菜,提高产值产量,由种植业的二元结构调整为三元结构。到2025年,全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种植比例达4:51。巩固发展优质水果(贵妃枣、桃、李),重点发展以“贵妃枣”为主的四季鲜果产业带和以青花椒为主的调味品产业区。到2025年,全镇贵妃枣产业栽植面积达8000亩,实现总产量700万公斤,青花椒产业栽植面积达16000亩,实现总产量900万公斤,持续巩固白马关的无公害优质水果基地地位培育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4.推进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以动物疫病防控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的发展。加快畜禽产品品种改良步伐,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畜禽产品质量。以正邦生猪养殖基地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区域化、规模化的优质生猪生产基地,持续发展肉牛、肉羊、肉鸡、淡水鱼虾养殖基地。突出名优水产品的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重点抓好“池塘养殖”、“山坪塘养殖”,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殖。

2025年,全镇生猪年出栏9万头,养猪大户达200户,小家禽年出栏150万只。到“十四五”末,年出栏肉牛2000头,肉羊3000只,实现水产养殖年产量400吨,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5.开创林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推进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积极探索商品林经营方式改革。推动全镇林业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林下种植业和林畜、林禽等林下养殖业,增加产业效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序开展储备林项目建设。全面实施“路旁、河岸”绿化工程,提高全镇森林覆盖率。

6.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使用,避免农药残留,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食品健康需求。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二)着力推进农业延伸发展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区位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水果和蔬菜基地,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节”促游,打造“亦农亦游”新业态的“1+4”模式(农户+特色种养业、生态环境、文化、旅游)二是发展山水田园型观光农业。突出乡情乡韵主题,通过园林化设计、立体化布局,依靠农村自然风光、田园景观吸引市民客源,构建以城市郊区、乡村田野、山水为主的多层次休闲体系三是优化采摘体验型农业。着眼满足市民体验式生活需求,优化建立贵妃枣、青花椒原生态有机采摘园,规划特色采摘线路,丰富特色采摘活动,降低人工采摘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四是融合白马关景区打造三国古镇全域旅游休闲观光度假区,探索建立“农家饭庄+田园风光+野外露营+野外烧烤+休闲垂钓”一体化度假模式。使市民休闲观光有去处、有看头、有玩头。

(三)完善农业配套体系建设

1.强化基础设施。优化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和农田节水模式,改善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探索“果、猪、沼”模式,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设施农业。完善畜禽水产生产设施,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场)建设。完成农技、畜牧等基层农业服务体系阵地建设。

2.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继续培育以专合社、家庭农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2025年,全镇新增专合社5家,新建家庭农场50家。进一步提升蟠龙农联服务水平继续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服务,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3.提高科技水平。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推广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完善主要农作物无公害和绿色认证生产技术规程的编制、推广,整体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建设。抓好农产品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重点抓好绿色防控栽培。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4.健全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建立健全产权要素市场。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良种繁育、林业服务和动植物保护工程为重点,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农业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为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以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为重点,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5.培养职业农民。全面创造务农致富的外部环境,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农民。

    、大力发展旅游业

坚持“旅游兴镇”,充分挖掘白马关镇旅游优势资源,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走精品旅游发展道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旅游业培育成白马关镇的支柱产业,以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白马关镇国民经济的增长。到2025年,全镇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亿元。

(一)合理布局资源

利用白马关镇区位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一中心、多片区”结构。

一中心,即以白马关景区为中心,主要承担集中的咨询、购物、住宿、餐饮、游览等功能。

多片区,即凤雏片区、万佛片区、宝峰片区、凯江片区等,主要根据当地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承担具有地域特色的餐饮住宿、禅意康养、旅游观光等功能。

    (二)打造旅游品牌

重点打造两个旅游精品区一条精品旅游线。精品旅游区即以庞统祠、古驿道、倒湾古镇、凤雏湖等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精品旅游区,以万佛寺、宝峰寺、天台山、民俗村为中心的宝峰山农旅融合旅游区;精品旅游线路即打造沿慧广路、宝峰山、白蟠路、罗蟠路、大回湾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以稀缺性的三国文化万佛寺、宝峰寺的佛教文化为白马关镇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重点加强自然生态及历史遗产保护,分别构建旅游环线。深度发掘文化内涵,注重以节造市,继续办好庞统祠庙会和贵妃枣祭祀节等一系列本土特色旅游节会。扩大跨地域、跨行业和跨景区的合作,明确罗江旅游主题形象,设计旅游标识、旅游情景片和专题宣传片等中外文宣传品体系,加大旅游品牌推广力度。

利用靠近成都、绵阳机场,毗邻成德绵高速成绵乐高速铁路及108国道等综合交通优势,积极与省内外著名旅行社合作,主攻成德绵,瞄准国内外,努力开拓省外和境外客源市场。

    (三)完善旅游设施

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上水平、上档次,增强旅游接待能力。以云躲山居、水晶艺术小镇为龙头,建设一批有特色、有档次的酒店会所,增强旅游接待能力,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打造星级农家乐。加强旅游通道建设,提高旅游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四)健全市场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加强旅游规划管理,防止低水平重复性甚至破坏性开发,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整治力度,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充分依托区委区政府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和旅游开发公司有计划地增加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加快旅游企业发展,不断壮大市场主体。

加大产品深加工力度,大力培育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完善旅游产品线,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服务规范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旅游质量投诉机制,强化消费维权工作,创造良好的旅游消费氛围。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场镇配套功能

加快原有老场镇配套设施停车场、贸市场、社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设施的规划建设,强化老场镇安全、绿化、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按标准建设室外消火栓,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生产生活体验

(二)完善农村路网建设

在已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根据社会效益、发展水平、建设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农村路网建设上突出效率。到2025年,改造和新建硬化路面30km,增加道路绿化16公里,农村交通主干道高、宽均不低于4米,符合消防车通道标准

(三)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时机,彻底解决渠道淤塞、垮塌、渗漏严重、输水损失大的问题;利用好一事一议,加强堰塘、渠道等水利设施整治,预留消防用水通道;利用民间资金鼓励个人出资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搞好滴、喷溉的示点工作。

)加快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

⒈加快农村光纤电视的发展。

在已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光纤有线电视入户,抓紧镇、村、组、户干支线建设,分年度逐步完成镇到村主干线、村到组专线、村组到户支线建设。到2025年,入网农户达到70%以上。

⒉发展普及农村电话和互联网。

“十”期间,全镇4G网络覆盖率达到90%,移动通讯服务率达到100%。在“十”期间,通过政策导向和扶持,加大对农村通信设施的投入,搭建农户进入信息化市场的平台,移动通信加快农村渠道网点建设,互联网着力发展农产品专业营销网站。到2025年,5G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家庭入户光纤网络普及率达到80%。

(五)强化重点项目建设

将“十四五期间白马关镇重点项目纳入规划,如白马关污水处理厂、德阳市通信基础设施项目、德阳至罗江(成德大道德罗项目示范段)、农文旅产业连片发展道路、凯江沿线旅游发展项目、新村聚居点等,进行重点建设。

 

 

 

 

 

 

 

 

白马关镇“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1

罗江区白马关镇林家大山页岩矿

2

G108罗江区金山镇(绵阳界)至白马关镇段改建工程(含德罗干道北延线)

3

S211德阳至绵阳机场快速通道

4

S419线罗江与中江交界处至旌阳区柏隆镇绵远河大桥段改造工程

5

白马110kV输变电工程

6

白马关污水处理厂

7

成德大道德罗项目示范段(罗江段)35-220 千伏电力设施迁改项目

8

城南污水处理厂

9

大蜀道民俗村

10

德阳佳明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11

德阳孟家—南塔改接至平家110kV线路工程

12

德阳市龙泉山旅游公路工程

13

德阳市罗江区“金牛古道”城区延伸段建设项目

14

德阳市罗江区2021年第3批次建设用地

15

德阳市罗江区凯江环线健康绿道建设项目

16

德阳市通信基础设施项目:交通干线、旅游景区、中心城区基站覆盖

17

德阳至罗江(成德大道德罗项目示范段项目)

18

凤雏文创村落

19

凤凰大桥

20

芙蓉溪防洪治理工程

21

国道G545与龙泉山旅游公路连接线(孝黄公路改造及东延线工程)

22

机场快速通道加油站A站

23

机场快速通道加油站B站

24

卡尔斯小镇

25

蟠龙污水处理厂

26

气井

27

山地户外运动基地(90亩)

28

蜀汉基业休闲公园

29

蜀汉文化主题活动馆

30

蜀韵国际康养小镇

31

文旅广场(游客中心)项目

32

研学营地项目

33

影视基地项目

34

双月监测非耕地

35

80后家庭农场

36

白马关镇聚居点

37

宝峰山贵妃枣现代农业园区

38

给水加压站

39

景区发展

40

凯江沿线旅游发展项目

41

农旅配套项目

42

天台山农业园区

43

万佛村聚居点配套

44

污水处理厂(万佛村)

45

乡村振兴农旅项目

46

德阳市罗江区城区-白马关核心景区连接线段道路建设项目

47

S211罗江区慧觉至白马关镇合圣段改造工程

48

白马关镇凤雏村公益性墓地

49

芙蓉溪温泉康养谷

50

农文旅产业连片发展道路

51

德罗干道加油站

52

白马关镇合圣村公益性墓地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提高农民的医保水平。普及健康的卫生知识,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加强疫病防治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25年,在全镇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村级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救助事业,积极为残疾人康复、就学、就业创造宽松条件,有组织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使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主导农民的休闲娱乐时间。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

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教育,到十四五中期,辖区青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学龄前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充分利用农民技术学校,大力实施农村和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实用信息培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第一的观念,抓好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着力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健全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重点和农村社会性化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实施精品工程,打造文化品牌,健全镇村文化网络,进一步搞好文化地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建立有白马关特色的文化平台,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保障建设

(一)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四大革命”为抓手,切实加大全镇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集中居住区环境建设相结合,成立专门环境管理办公室,继续坚持全镇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购买社会服务模式,坚决治理乱搭彩钢棚,管护好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减少生产生活污水乱排乱放

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全域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大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净化大气和防治废弃物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保障环境安全。大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积极开展有机肥替代试点示范,杜绝农田重金属污染。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消灭荒山空地。强化农民院落绿化美化意识。2025年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8%以上,建成一个清新、风景秀丽的白马关。

(二)建立正常的人口结构体系

强化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加快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服务站的管理,普及生殖保健服务,提高新生人口素质。积极发展老龄事业,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大力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

做好辖区土坯房清查和住房安全评级工作,在保障群众住房安全前提下,引导群众改(重)建C/D级危房,2023年,实现全域C/D级危房“清零”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坚决制止农村地区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加大景区核心区等重点区域的聚居点规划和建设,争取在十四五结束时,新建设特色聚居点3个,基本覆盖核心区全部群众。农户饮用自来水和使用清洁能源得到改善,享有卫生厕所比例提高99%,农户室外道路基本硬化。

(四)加快农村劳务开发,实现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

2025年全镇转移和输出劳动力1500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46%,每年劳务收入增加300万元,到2025年全镇劳务收入突破4500万元,超出农民人均纯收入15%以上。

1.鼓励自主创业—紧紧依靠家庭农场、黄金十条等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出台符合白马关实际的产业激励政策,鼓励有经营意愿的农民自主创业。

2.通过景区开发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就业;通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农村内部就业容量。

3.加快国道108线两旁乡村企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使二、三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4.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素质。培养一批懂业务、有技术、善经营、会操作的新型农民,引导农民工有序、有效益的输出。

5.积极开发清扫保洁、垃圾转运、交通劝导、安全协管等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已脱贫建档立卡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就业,形成以岗位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的良性发展链条。

(五)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逐步推行和建立健全养老医疗保险和困难群体生活保障体系。到2025年,全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险体系,做到全员覆盖,应保尽保;健全困难群体发现、关怀、保障机制,确保农村特困供养对象供养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使特困供养对象生活标准达到当地居民一般水平,达到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目标;突出“一老一小”群体,健全基本生活保障、关心关怀等机制,完成2个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实现日照中心全覆盖,抓好日照中心运营和管理,确保作用发挥;推进敬老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体系,切实增强满意度。依托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算平台,积极落实大病医疗补助等政策,做到应补尽补

十一、增进公共安全

(一)推进依法治镇

深入推进依法治镇工作,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自觉性。实现村民民主管理,法守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加快法治建设,依法管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活动,强化法律监督,搞好法律援助,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认真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行业、单位、家庭等创建活动。

(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管理水平,加快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强化交通道路、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集中整治非法、违法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消防安全,完善森林防火体系,依托庞统祠、万佛寺等国家文博单位和重点宗教场所,积极筹建二级乡镇消防站积极开展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健全应急体系

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统一指挥体系。按照民兵预备役相关政策要求,加强民兵队伍的征募、管理和应急使用;充实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志愿服务社会动员机制。整合应急资源,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和应急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加强社会治安 

实施稳定奖励惩罚机制,深化“大调解”体系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将扫黑除恶推向纵深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严格落实信访、稳定“一岗双责”制度。继续深入开展“大接访”活动,深化普法教育,扎实开展法律援助,完成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广泛开展“大调解”工作,妥善调处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努力实现90%以上的村、组、单位无重大恶性事件,无集体上访事件。民间纠纷发生率控制在总人口的5‰以内,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无因民间纠纷调解不当或不及时引发民转刑事、治安案件、群体性上访,确保社会稳定。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实现我“十”的目标和任务,必须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狠抓落实。

(一)加强规划衔接协调

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切实发挥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内各专项规划之间、同级区域规划之间、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之间、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之间的衔接,保证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环境保护、投资安排和政策措施的协调统一。

(二)抓好重大项目

对规划提出的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项目,加强科学论证,加快前期工作,多方筹措资金,抓紧开工建设。对关系全局、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项目,由政府统筹规划和布局,在投融资政策、项目用地、建设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一般竞争性项目,要在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指导下,由企业主体投资建设。加强重大项目稽察和财政、审计监督。坚持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制度,完善目标责任制,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

(三)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1.促进公众参与。加强规划宣传,提高政务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大众监督。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上及时披露规划实施进度和情况,公布举报电话、提供在线举报功能,鼓励公众参与和便捷公众监督。

    2.加强目标考核。围绕《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并纳入年度计划和目标管理。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着重抓好约束性指标的考核。根据各区域主体功能,分类设置政府考核目标。

责任编辑:白马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