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智能问答
旧版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索  引  号: 510626-2022-005621
文  号: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 2022-05-20 来源:区发改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罗江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按照国家、省、市要求,根据县委“十一五”规划建议精神编制的罗江未来发展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十五”回顾

“十五”时期是罗江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期,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05,罗江生产总值21亿元,较2000年增长91%,年均递增10.8%;地方财政收入达0.63亿元,年均递增15.5%。

(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十五”期间,我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4%,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9.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8.4%;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0年的46.53122.5调整2005年的3743.319.7,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1.7亿元,年均递增 69%。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县以“建基地、扶龙头、连农户”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县发展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8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57个;农业“四带六园”格局初步形成。

——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坚持走工业强县之路,大力实施“1050工程”,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树脂、玻纤、机械加工、食品等行业得到加强,塑胶、电子材料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十五”末,全县工业企业达1760户,规模以上企业增加36户,达53户,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主导力量。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以商贸、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较2000年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2000年增长94%。旅游业发展总体框架初步形成,“一城两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

“十五”期间,科学技术得到普遍推广,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普九”成果继续巩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罗江中学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通过验收,职教、成教蓬勃发展。文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建成四川省文化先进县。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双拥工作成效显著,建成双拥模范县城。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搬迁了县医院、新建了县中医院,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保障体系、救济、救助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保证了罗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

“十五”期间,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基础建设投资累计完成12.8亿元。完成旧城改造10万平方米,新修城市干道8公里,县城面积增加1.7平方公里,扩大到5.5平方公里。完善了供电、供气、给排水、城市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县城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川陕公路、罗绵公路罗江段改建工程,新建联网路113.9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675公里,在全省丘陵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向周边县(市、区)辐射及乡镇互相连接的交通网络体系。建成了50万伏变电站,改造了城乡电网,实施了天然气气化工程。罗江信息港及光纤大联网工程的实施推进了罗江信息化进程。通过土地综合治理和水利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着力实施了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十五”期间是全县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到“十五”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21元,较2000年净增121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8257元,较2000年净增2867元。

二、推动发展的优势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罗江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成都-德阳-绵阳之间,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带上,信息传递快,受大中城市发展带动性强,有利于各产业与外部对接。“十五”期间,全县经济总量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十一五”进一步实施战略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全县金融形势稳定,居民储蓄稳定增长,银行存贷规模不断扩大,全面建成A级金融安全区,有利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发展软环境,提高了罗江对外形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支撑发展的宏观背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为罗江承接县域外产业转移带来了更多机遇,也为罗江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借助对外开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升技术水平提供了条件。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国家继续支持西部发展,为罗江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政策背景。“泛珠三角”经济区的诞生和成都经济圈的构建,有利于罗江接受东部及经济发达省区和邻近区域的经济辐射,为加强产业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进程奠定了基础。

三、制约发展的瓶颈

“十一五”期间,罗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制约发展的因素突出表现在:

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内涵发展不足。罗江经济连年高速增长,其动力主要源于投资拉动。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土地等要素制约越来越明显。

二是第三产业和城镇化进程发展较慢,以商贸、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较小。全县城镇化率仅为30%,低于国、全省城镇化水平,与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三是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网络体系不够健全,发展相对滞后。

四是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随着失地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就业压力和矛盾较为突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明显。

第二章 发展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县二次党代会精神,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兴县精神,以加快发展为核心,发挥比较优势,转变增长方式、强化发展质量,建设文化罗江、开放罗江、生态罗江、和谐罗江。

二、总体思路

树立“文化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的发展理念,抓住第一要务,推进三大重点,建设五大基地,实施六大工程,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城乡协调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抓住第一要务,即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奋力推进发展新跨越,把罗江建成全省丘陵地区富县,为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裕文明秀丽新罗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进三大重点大力扶持和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和产业群,推进新型工业化;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旅游业,推进罗江产业结构二次升级。

——建设五大基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罗江建成塑胶原料基地电子材料基地、川西北水果基地、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基地、台商投资基地。

——实施大工程。即人才工程、城镇一户一就业工程、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区开发工程、双百亿工程、农民新村建设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工程。

三、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基础上,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到2010年,罗江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达50亿元,年均递增13.5%,人均GDP达2万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结构。地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力争达到5亿元。

——做优做强第二产业。全县工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实现增加值28亿元,利税8.5亿元。

——做特做精第一产业。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以上。

——做活做大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建设四川文化旅游生态县,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40%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以上。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县城镇化率达40%,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平方公里,人口达6万人。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大力实施科教战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教育设施更加完善,全县新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程度达10年以上;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覆盖全县的医疗救治快速通道;其他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城乡文明程度和人们思想文化素质有新的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劳动者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民主政治、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人民生活更加宽裕。

第三章发展战略任务和重点

罗江的发展要依托成都、绵阳、德阳三个市场,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积极参与分工协作,通过走规模、效益和特色之路,形成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区域发展布局上,按照“因地制宜、明确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要求,抓好“一城、三线、三区”规划和建设。“一城”即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着力发展城市经济,把县城建成为森林型生态城市。“三线”即抓好川陕路、罗桂路、罗绵路沿线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着力打造经济走廊。“三区”即搞好以县城、金山为重点的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和建设,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突出历史文化,抓好历史文化名城、三国蜀汉文化、调元文化为重点的旅游发展区规划和建设;抓好以“四带六园”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搞好农业区域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在产业发展上,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度重视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发展领域上,要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在发展举措上,要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基础,促进结构调整。在资源配置上,引导生产要素向低耗高效环保工业、生态环境建设、旅游产业开发、餐饮娱乐、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倾斜,确保战略任务和重点的实现。

一、构建工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

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县”的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壮大规模、增强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加强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大力实施工业招商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全县工业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力争技改投入达30亿元以上,万元产值能耗降低2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培育销售收入过十亿元企业2户、亿元企业4户,纳税过千万元企业6户。

——大力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提高产业关联度。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化步伐。积极引导和规范全县工业企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聚集,大力发展塑胶原料、电子材料、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建材等工业主导产业群,着力打造西部塑胶原料和电子材料基地。利用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工业产业群优势,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树脂、烧碱下游产品、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及机械配套产品加工等项目,着力打造台商投资基地,壮大全县工业经济整体规模,提升罗江工业竞争力。

——培育支柱企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塑胶业重点扶持树脂、振云两家龙头企业。抓好树脂公司扩能技改,新上树脂30万吨生产线;支持振云公司扩张,建成6000吨钢丝骨架增强塑胶复合管材生产线。食品行业以建设四川绿色食品加工业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扶持金府王、正林等食品企业的发展,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引进适合罗江农业产业发展的食品加工企业。重点扶持川纤公司的发展,全面建成2116电子基布生产线。电子行业重点扶持艾华电子、信元科技、鸿润电子等龙头企业的发展,抓好艾华电子第二、三期扩建工程,促进信元、鸿润两户企业达能、达产,做大规模。围绕德阳打造中国重装基地,抓好机械加工配套项目建设,加大机械加工企业的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和配套能力,重点扶持先锋、伯康、振强等企业的发展。

——完善工业发展机制,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引导企业与金融部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金融部门支持,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努力拓展境内外资本市场,支持树脂公司资本扩张。优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做大规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适应市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增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支持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的现代化。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实现“三废”达标为目标,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包装,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全面建成树脂公司利用电石渣建设4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

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面向市场、面向城市,走产业化、标准化发展道路,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农民新村建设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业投入,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多渠道筹措农业发展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一五”期间,整治渠系385公里,新增渠系31公里,治理水土流失60平方公里。继续实施好人饮解困工程,解决农村5万人饮水安全。积极推进以沼气池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扶持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的各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各类经济实体和中介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的运作和经营,尤其是吸引和鼓励有技术、资金优势的工商企业参与现代农业的开发。推广节水农业、无公害农业和有机农业,巩固以金花梨提纯扶壮为主的川西北水果基地建设成果。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发展现代园林农业和设施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抓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十一五”末,建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示范社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户,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50个,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推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扩大畜禽良种化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50%以上。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扩大劳务输出,抓好农民工援助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

——坚持城乡统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重点加快文明乡镇(村、组)、农村小康示范村和扶贫新村建设,全面完成40个扶贫新村开发建设工程鼓励农户向场镇、中心村、交通干线集中,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农民新村30个。

三、实施旅游开发工程,搞活第三产业

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和传统文化优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旅游业、餐饮娱乐业为突破口,重点抓好精品旅游景区打造、餐饮品牌创建、现代服务业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罗江产业二次升级。

(一)旅游业

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以实施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区开发工程为龙头,逐步形成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三国蜀汉文化和调元文化为依托,佛教文化和生态观光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完善的旅游体系,打造特色旅游。

——整体推进旅游开发进程。抓好旅游项目包装宣传、旅游景区建设,变景点式旅游为景区式旅游。重点实施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开发工程,加强与成都武侯祠、绵阳富乐山、梓潼七曲大庙山、剑阁剑门关的景区联合,推出以庞统祠墓为核心,包括蜀都门户、落风坡、八卦阵、点将台、诸天庙、凤岭湖、水龙洞等景点在内的核心景区项目,打造白马关三国蜀汉文化游;推出以美食休闲一条街、仿古商业步行街、复古城墙、潺亭水城建设为重点的县城文化休闲旅游建设项目,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游;抓好文星李氏宗祠、醒园、读书台的开发和东汉岩墓群、观音岩石刻保护,进一步建设才子文化故乡,打造调元故里游;以万佛寺、宝峰寺为载体,抓好佛教文化游;结合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抓好生态观光游。

——强化政府对旅游景区建设的引导,促进旅游业发展。加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搞好交通、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景区生态,景区内严格控制非旅游业项目的发展。

——抓好旅游产品开发,打造罗江旅游产品品牌。以旅游招商为手段,加大旅游产品研制、开发、包装力度,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化进程。

——加大罗江旅游宣传力度。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宣传和推介罗江旅游,提高罗江旅游的知名度。

(二)其他产业

——结合旅游业发展,突出抓好县城餐饮业。充分发挥餐饮协会的作用,在餐饮业运作、宣传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促进罗江餐饮业上档次、上规模,创建罗江餐饮品牌。积极发展节会经济和开展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为餐饮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服务、信息咨询、法律咨询等以知识形态为主的新兴服务产业,力争在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上有较大发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适度发展房地产业。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县城建设为核心,集镇、中心村为支点,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为纽带,进一步改善发展基础条件,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资源要素有序流动。

(一)城镇建设

——抓好县城建设。围绕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健全的森林型生态城市目标,科学规划,积极建设,强化管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规划管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建设,以改造旧城、保护历史遗迹、建设新区为重点,通过市场化运作,全面打造潺亭水城。完善各项城市基础设施,新建城市供气管线,力争日供天然气达6万立方米;扩建自来水厂,完善排水设施;新建县城污水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力争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达139吨;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0%。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罗江城市形象。

——稳步推进集镇建设。集镇建设以构建集镇框架、完善设施、改善环境为重点,以干道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场镇设施,改善发展条件。建成金山、略坪、新盛3个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功能和设施较为完备的、有特色的中心集镇。认真做好中心村建设,搞好中心村和公路干线沿线民居规划,建设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农房。

——落实城镇发展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推进城镇化进程。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快人口向集镇集中步伐,使集镇成为小区域发展核心。走经营城市之路,积极筹集发展资金,增进城市化发展后劲。落实相关产业政策,强化城镇化产业支撑,引导城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旅游、餐饮、商贸、现代服务以及工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以改善罗江交通干线和实施组通工程为重点,做好交通站点和运输市场建设,保持四川丘陵地区一流交通网络水平。改造罗文路、罗中路、罗慧路等一批重点干线公路,新建联网路26公里,进一步提高村通公路通行标准和等级,实施并完成组通工程。加强路面管护和通行安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公交车通村;配合建设峨(嵋山)成(都)绵(阳)城际旅游铁路专线,搞好罗江段沿线规划及站点建设。

——能源建设以服务罗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和支持国家重点电力设施建设,打造西部电力走廊,新改扩建一批变电站,新增输变电能力24万千伏安。继续实施天然气气化工程,搞好天然气开发和利用,县城气化率达90%,集镇气化率达70%,实现全县天然气镇镇通。

——信息建设以提升罗江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大力实施信息工程。新建光纤通讯网络 450 公里,数据处理总容量达 5010GB,全面提升罗江数据通信处理能力和速度。

五、坚持文化立县,发展先进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大文化观念,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

——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导向、舆论氛围,使科学和教育成为高尚的事业,科技教育工作者成为受尊敬的人,知识和人才、发明和创造得到普遍尊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重点抓好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50名优秀企业家、10名学科带头人。广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体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建立人才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进一步弘扬兴县精神。“振奋精神、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富民强县”的兴县精神是全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兴县精神成为全县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全面加强和改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创造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切实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协会建设,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和城乡整体文明程度。

——巩固省文化先进县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艺创作和文化演出,深化文化先进乡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培育人文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抓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促进文化艺术创作的繁荣。举办“中国·罗江诗歌节”,完成“调元文集”整理工程,续编《罗江县志》,完善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强化文物保护工作,建成县博物馆,庞统祠墓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文化产业。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使二者充分结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不断深化经营性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充分挖掘“三国文化”、“调元文化”资源,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打造罗江品牌文化,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推进罗江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六、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构建和谐罗江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突出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罗江。

——发展科技事业,努力提高科技推广服务水平。围绕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支柱产业,着力加强对罗江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的引进。积极吸收先进科技成果,加快科技创新和跨越。加强科技信息建设,建成“乡村信息高速公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罗江县科技顾问团的职能,吸收省内外大学教授、科研人员、在校研究生来罗江创业。

——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口素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不断推进幼儿教育,满足多层次教育需求。建成高质量初中1所,整合职教资源,力争建成综合职教中心1所,普教、职教比例达1: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完善教育资助体系。消除学校D级危房。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提高对困难学生补助标准。

——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医疗硬件设施。建成120应急平台,县人民医院达二级甲等标准。发展中医药事业,县中医院达二级乙等标准。完善乡镇卫生体系建设,金山、略坪、鄢家、新盛等卫生院达一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深入开展群众健康教育,大力推进医疗保健,基本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加强妇幼卫生保健,确保孕产妇、新生婴儿安全。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7‰以内,血吸虫病防治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加大医师培训力度,提高医疗水平,县级医疗单位45岁以下达大专以上学历,农村卫生院、村卫生站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达中专学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县农村改厕达50%以上,争创省级卫生县城。

——积极发展广播电视、体育等事业。巩固发展农村广播入村入户成果,继续实施有线电视通组工程,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以上。继续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建立新型城乡体育服务体系,建成县体育馆。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深化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养老、失业保险,启动失地农民及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医疗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以城乡低保、救灾、农村五保供养、特困群众救济和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做好解困房的修建工作,消除农村无房户。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健全以城市社区、县中心福利院为重点的服务网络体系,努力实现福利、救助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关注社会老龄人群,建成10个A级敬老院。优化殡葬管理服务功能,建成县殡仪馆。积极探索优抚安置工作机制,巩固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争创国家级双拥模范县。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 1500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2000名残疾人脱贫、500户残疾人危房得到改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3%以上,失业登记的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率达到85%以上,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

——实施城镇“一户一就业”工程,努力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积极争创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县。巩固以村民自治为重点的农村民主建设体系,积极争创省级村民自治示范县。积极开展“五五”普法,不断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建立排查调处和化解社会矛盾不稳定因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搞好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实现全县民兵预备役工作指挥网络自动化。进一步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依法打击各种形式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杜绝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强化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思路,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做好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的装备、设施和手段,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和科学指挥。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整治。高度重视工业、建筑安全,切实抓好道路交通安全,加强职业安全监督检查。加大对食品、药品和农资等重要商品的安全专项整治力度。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逐步提高出生婴儿素质,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3%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结合建设富裕、文明、秀丽罗江总目标,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美化罗江生态环境、优化生活环境、强化发展环境,打造四川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基地。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林工程;以水系整治为重点,搞好江河整治。到“十一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含四旁及灌木林地);境内凯江流域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Ⅱ类标准,县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5db,积极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第四章 发展保障措施

一、推进体制改革,消除发展障碍

以行政体制改革为重点,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积极稳妥推进财税、金融、投资和其它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政府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机制,推行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等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法律顾问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推进政府管理信息化,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推进政府管理的服务化,充分发挥发挥政府在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协调等非强制性方式上的作用。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建设公共财政体系。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对乡镇实行“乡财乡用县管”的财政管理方式,对村级财务实行“村财民理乡监管”的财务管理办法。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改革。推进绩效管理,全面提升财政监督水平。调整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加大“三农”、义务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财力保障。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和改革。建立和完善土地、矿产资源交易市场,加大市场配置土地矿产资源的力度。推进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和改革,积极发展人才中介组织,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中介组织的改革,发展和规范各类中介组织。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探索土地股份制,逐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村经营大户、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农业开发,发展业主经营。积极推进和完善县乡机构和财政体制改革,精简事业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围绕构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明确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和重点,逐步建立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对困难学生给予资助的教育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以深化农村医疗卫生改革作为重点,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看病难、医疗贵的问题。

二、加大投资拉动,扩大消费需求

“十一五”期间,罗江的发展仍然要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树立抓项目,促发展的观念,采用多种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力争投资100亿元。围绕旅游、生态环境、商贸流通、城建、农业、水利、交通、能源、工业、社会事业十大领域,推出一批市场化运作项目,争取一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通过投资有效拉动全县经济增长。引导群众树立新的消费观念,促进健康消费,积极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形成资源节约、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结合罗江实际,以“一城两区”为载体,通过旅游和服务业来带动消费热潮,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三、坚持对外开放,强化生产要素配置

罗江的发展必须把内外两种发展力量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强化生产要素,加速发展进程。

一是把对外开放作为罗江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常抓不懈,通过挖潜力、找载体、做项目,采取招大引强的方式,吸引县域外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罗江建设。依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强工业招商,围绕三国文化、调元文化强化第三产业招商,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做好农业招商。积极改变招商方式,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企业自主招商转变。“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投资上千万工业项目15个,招商引资额达20亿元以上。

二是从罗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人才引进战略,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每年从县外引进各类优秀人才不少于50名。

三是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440公顷以内。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力争整理土地10万亩。利用总体规划,抓好土地经营、城市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充分发挥土地的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盘活存量国有土地资产。

四、加强引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低耗能、少污染、可再生、低代价增长和发展。加强对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利用率。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推广采用高效节能灯、电子节电等技术,大力推进县城主干道道路节能灯具的改造,突出抓好企业节电。扩大天然气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促进能源利用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行县城公交车使用压缩天然气。认真抓好建筑节能,推广执行节能设计标准,选用和采购新型墙体材料。推进矿产资源、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开展水循环利用,推进城市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回收及循环利用,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第五章 2020年远景目标展望

到2020年,罗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成德绵经济带上经济增长重要一极。人均GDP达 7000美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结构,经济内涵式发展模式形成,全县区域分工格局全面确立。地方可支配财力显著增强。旅游业和工业成为罗江经济发展支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山水得到全面治理,人居环境、生活环境、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以上,住宿、医疗、出行等条件进一步改善。科学技术普遍推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手段;教育设施更加完善,全县人民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文化体育更加丰富多彩;群众就医得到有效保障,健康素质大幅提升;全社会就业充分,人民安居乐业。

附件:罗江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测算表

责任编辑:区发改局